Global vision 国际理解
当前位置:首页
  /  国际理解  /  国际理解
2018年暑期温州二外英国游学成果汇报发布时间:2018-10-19 浏览量:

2018年7月7日出发,9日抵达英国曼城至2018年7月20日回国,我们师生一行35人经历了难忘的英伦游学之程。虽然前后行程也有十多天,尽管也是匆匆忙忙,但我们还是感觉总体安排丰盈具体,所有师生感受到了异域风光,体会到了别国的教育氛围。

一、游学结对,在互动中学习交流成长

这次游学,我们一共参与两所联谊学校的学习交流。一所是St John Bosco Arts College ,一所是St John Plessington School Catholic College 。两所学校各有特点,一所是女子专门学校,只收女生。一所是综合性的中学,男女生都有。一到这两所学校,学生即被分组,由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带至各自班级上课。四位老师则由校方代表导引下参观学校并进入部分课堂观摩、交流。学生在好奇与兴奋中与英国的伙伴共享课堂,诸多内容与课堂教学的形式给他们留下了难忘的记忆,同时,在交流与参观过程中我们也感受到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其一,有关培养学生的理念与对待学生的态度。

发展每一个学生,帮助每一个学生成长,尊重爱护每一个学生这是他们教育的共识。首先,他们对学生的特点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并有详细的跟踪计划。学生的特点不仅指身体上的差异,更重要的包含他们学习能力、心理等方面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学校采取多种的组合,因材施教。有些学生特别弱的,不是家长要考虑如何如何,学校都专门安排了老师给学生以特别的辅导。这样,客观上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重视,真正贯彻如我国教育方针所提的: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其次,有关学生的评价,他们并非如我们国内,基本上以考试为主,以分数论英雄,特别是学生与学生之间有明显的对比。他们注重的是学生个体纵向的发展,评价更关注的是个体综合素质的特点,从而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将来更好地选择高一级的学校进修或最适合自己的学校发展自己,甚至就是职业学校,让自己早日掌握一门技能开始工作。所以,在很多的课堂上,我们看到学生的回答,但我们甚至看不到老师的纠错,为什么?参与才是最重要的。想想也是如此,如果没有过多地担心“对”与“错”,多少学生可以大胆地参与提问、发言,甚至异想天开的假设与推理?反观国内的课堂,很多的时候我们都纠结于学生回答的精彩与否或者是对与错,结果是小学举手一片,初中稀稀拉拉,到高中,就一人难求了。为什么?我们要的是结果,而不是“参与”。

(在St John Bosco Arts College体艺馆与结对伙伴集体合影)

其二,有关课程的设置。在两所学校的交流学习中,学生参与更多的是活动课程。不多的文化课里,如数学课,学生都说太简单了。哪像我们的课堂,一道题够你想半天的。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对基础性知识的一种慢积累。很多东西,他们都不特意要求那么早地涉及到。从这一点上来讲,估计他们所谓的课外的竞赛辅导班肯定没有什么好市场。相反,他们的体育与活动课则相当的专业与丰富。

 St John Bosco Arts College ,学生参与了其中的足球课。课前,他们要求学生必须是穿足球鞋上课。因为客观原因,我们的学生大多没有足球鞋。但学校有备用的,后来学生都穿上了学校备用的足球鞋。教练是当地某足球俱乐部的专业教练,一节课里,还有两位陪教。因此,体育课里,学生们玩得不亦乐乎。但是,特别的专业。我们在课堂外看看,都感觉到这就是中国足球与英格兰足球的差距。在St John Plessington School Catholic College ,我们刚好碰到了他们的学期结束前的一次活动。他们不是组织什么大型的文化课考试,而是全校性的体育活动。在户外的草坪上,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体育运动的魅力。

(在St John Plessington School Catholic College的篮球训练课)

两所学校,无一例外,都很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都参与了其中的烹饪课。当然不是学做中国菜,而是学习烘培。在St John Bosco Arts College ,学习动手做薄饼。自己做,大家品尝。而在St John Plessington School Catholic College ,则是直接当作自己的午餐。这种密切联系生活的活动课,对学生学会独立的动手能力是相当有帮助的。

(St John Bosco Arts College专业足球教练示范跑位)

其三,校园文化的氛围令我们难忘。两所学校都不是很大的学校,没有高大的建筑,校门简简单单,但是整个学校似乎找不到没有被利用的空间。抬头可见的校史资料,杰出的教职员工与学生,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跨越地区的校际交流,在学校的连廊或某小憩的房间都可以见到。在St John Plessington School Catholic College ,我们见到了他们连廊墙壁上历届全校师生全家福的照片。整个校园看似分割,因为一个区域到一个区域都要刷卡进出,但他们的办公区域却又是相连的,甚至可以一呼百应。可以说是开放式的,很不像国内一个办公室隔一个办公室的。标语不多,当然也有诸多的名人名言在墙上。总体感觉十分地自然,不像国内学校口语式的大字随处可见。

(在欢送仪式上与St John Plessington School Catholic College女校长合影)


二、 参观见闻,在实践中领略异邦文化

这次英伦之行,除了与两所学校交流之外,我们还参观了古老的切尔切斯特城(Chester),还有利物浦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以及伦敦的标志性文化场所等。同样,在参观过程中,我们也领略到了异邦的风土文化人情的特点,可以说开阔视野,拓展见识。

其一,优美富有特色的地域性建筑令人耳目一新。

  无论在利物浦还是伦敦,我们都感受到他们建筑的一致性,但是这一致性又不觉得单调。在伦敦之外,高楼并不多见,但古朴典雅之风扑面而来,城堡、教堂、拱墙,许多都特别的有历史的沧桑感。在利物浦,海天相融,海鸥飞翔于城市之间,所有都令人感觉特别和谐。中国人所倡导的“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相处”似乎在这里反面显得特别的明显。

  其二,开放、凝重的大学校园凸显皇家气派。无论是利物浦、剑桥还是牛津大学,我们见了之后才发现和自己的印象不一样。他们的大学,其实就是一个小城。我们印象的中的大学校门也找不到,其实根本就没有校门。世界级的名校,原来就是这样融入市民的生活之中。因为是大学放假的原因,我们都进入了一些学院的内部进行参观。新建筑几乎没有,但处处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凝重。这里有牛顿的苹果树,有剑桥师生的叹息桥,有徐志摩的碑石,有钱钟书逛过的书店,因为老,所以这些历史就一一隐匿于处处可见之处。只要你轻轻一触发,各种故事纷至沓来。即便是在白金汉宫、唐宁街十号首相府的门口,我们也似乎感受到了一种开放的心理。学习、生活、历史、政府、大学、现在、将来,它们都是融为一体的,没有什么特别的“墙”把这些隔绝,到处有的是“门”。

其三,吃食文化、足球情怀令人难忘。

在英国的这段时间里,我们还是以中餐为主,但显然已经是英伦特点和中餐了。而早餐则是地道的英式早餐。

师生们有许多的发现,也有一些幽默的推断。

如水比牛奶贵,可乐更贵。英国人高,原来是牛奶喝得多。

虽然没喝啤酒,看看商铺里的标价,就知啤酒比红酒贵。为什么说英国人很多“周光族”,原来是啤酒喝掉的;为什么球迷“臭名昭著”,红酒喝多了。

肉比菜便宜,鱼很少能吃到。原来英国人那么壮、胖,原来是肉吃多了。

参观期间,正值英格兰足球进入俄罗斯世界杯四强,整个英伦都沉浸在欣喜之中。我们到St John Plessington School Catholic College 时,那个副校长就问我(张维伦老师)看不看足球。我说看,并且也看英超。他就问我是哪个球队的支持者,我说是曼联队,也支持利物浦,他就说我们谈不拢了,他支持“埃弗顿”。还说,中国的李铁在那儿踢过球。李铁,都是韩日世界杯的事了,他还记得那么清楚。

世界杯英格兰输给克罗地亚、最后输给比利时,球迷没有如我想象中那么偏激。原来,他们对自己的球队能进入世界杯四强是比较满意的了。更重要的是,他们支持自己的球队,就一直支持,从来不会倒戈。也许,我们对于中国足球而言,其实就是少的是一种一以贯之的支持。



(在泰晤士河畔伦敦塔桥前集体合影)


、心得体会,在记录思考中消化整合

游学归来,学生纷纷以随笔或图文并茂的游学心得表达他们的所见所闻与感受。现在把部分的内容呈现如下。

 

(一)

说实话,这是我第一次离开祖国,在没有父母的情况下只身前往异国他乡,但经过这次出国后我也真的感受到了许多在中国感受不到的东西。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英国的天气,出了曼彻斯特的机场我就已经被惊艳到了——这么蓝的天!要是在母国,要几个月才能经历一次!迎面而来的是微凉的风,英国温度偏低,凉爽的同时有些许凉意,披件外套就能适应这里。

此后的每一天里,没有一次天不是蓝的,如果是下雨,也会很快放晴,利物浦、伦敦、切斯特......所有的城市天气都如此,同时色彩对比鲜艳,树叶绿到刺眼,天空青到发亮,不得不说,英国的天气是真的好啊!

在感叹天气的同时,我也要感叹一下英国人的慢生活:在3米之差的道路两旁,装有红绿灯,每过一次都有近2分钟的等待时间,我们常常就是因为红绿灯而耽误了许多时间,有些时候连本地人都忍受不了的长度,导游们居然能坚持做到应有的原则,实在是太尽责了!这就反映出导游们对于英国礼仪的重视,同时也希望我们了解并深知这一点。

剩下的就是一些英国人的排队礼仪,我常常因找不到队伍而被原本是下一位的顾客提醒,虽然是学到了要排队,但是总是会忘记队伍在哪里,这就出现了异常尴尬的局面,这让我每次在英国排队买东西时都要看紧队伍,至今还心有余悸。

在切斯特的早上,我们参观了一座位于当地的小城堡,狭窄的过道,城墙上的青苔,树荫带来的休闲,这似乎让我真的感受到了从前的英国——那个无拘无束,皇家贵族在草地上嬉戏,白马阵阵嘶鸣的英国。

这真是美妙的一次出国,在国外我学到了很多,礼仪、交友、禁忌,我忘不了在英国的点点滴滴:我的两个搭档、我做的糕点、很差的宜必思、深夜的狼人杀......我会把这些回忆保存好,如果有机会,我会怀着看老友的心情回到英国再走一趟的。

八(2)陈锦浩《英国游学心得》)

                             (二)

都说一座城,一种文化,那一个国更是另有一番风景。

在英伦从不觉得他们行色匆匆,想要赶些什么。在这几天难得的温暖中,这里的人都十分珍惜那一份阳光,在街头的咖啡馆和路边的台阶上总有人惬意地迎着太阳,小酌一口咖啡,同亲朋好友谈笑风生。

我们来的这几天,天空作美,阳光格外的好,透过树叶缝隙悉数照耀在红砖墙上,留下点点斑影。这里的房屋总是矮矮的,很少有像我们这样动不动就是十几层高,高的还总是没有什么安全感。

在文人的记忆中,英国最著名的就是那两所世界的高等学府——牛津和剑桥。在旅人的印象中,英国最著名的是高耸华丽的大本钟和伦敦眼,还有设计精妙的伦敦塔桥。而在学生的眼中,英国最著名的却是《哈利·波特》中的种种场景。特别是那些对外开放的国王十字火车站和霍格沃兹中的餐厅了。当然,还有《福尔摩斯》的完美破案。这些看似简单的东西却就能组成一个国家的文化。但遗憾的是我们并没有去《哈利·波特》和《福尔摩斯》的景点,没能去饱览书后的故事。

虽然我们并没有去我感兴趣的地方,但那高等学府和那些著名的景点也是不容错过的。在剑桥我们参观了牛顿的苹果树、著名的叹息桥、还有徐志摩笔下的康桥。在牛津我们还在教授的介绍下,用自己半吊子的英语大致了解了牛津的历史与现在。当然,我们还近距离的体验了一把英国学校的开放和热情接待。

不仅参观了学府,还有英国著名的皇室圣地。像温莎城堡,白金汉宫都是非常宏伟华丽的。守护在下面的骑士和皇家卫兵也是游客最喜爱的一点。别看只有单单几个人,但手里的枪可都是真枪荷弹的。说真的,我们还算挺幸运的,伦敦塔桥有一个奇妙的设计,就是它可以把桥向上打开让那些较高的船过去。不过这也是难得一见的。我们到的时候恰巧就碰上了这么一次耶!

   英伦风范令人流连忘返,那低矮红砖小屋也令人无法忘怀。Bye London .But I`ll come back!                                    

七(6) 陈芊豫《英伦之旅》

 

 (三)

在十二个小时的长途飞行后,我们终于抵达了英国。英国虽然没有什么伟大的艺术家,但丝毫不影响英国人去欣赏艺术。英国虽没有高楼大厦,但他们的城市里仍然保留着以往古朴的建筑,一次次翻修却从不改变其原来的面貌。英国有属于它的人文气息,有属于它的风格传统。唯美的牛津、英俊的剑桥、伟岸的伦敦、典雅的泰晤士河、雄壮的大英博物馆……在英国的每一天都是新鲜的,从中感受到了一次次心灵的震撼。
初到英国,对于西餐有点不适应。在旅馆吃早餐,接了瓶牛奶,竟然是冰的。除了咖啡几乎没有热饮,主食基本都是肉类,与中餐有许多不同之处。英国人早晨喝凉牛奶,有一天三餐大多吃凉食的习惯。地道的英餐,就是如此简单而注重营养。早餐的烤面包、果汁、麦片,中餐的三明治、饮料、水果,科学的食物营养与热量搭配,足够我们一天高强度的体力消耗。
英国人的时间观念十分强。如果约定7点半来参观我们学校就决不迟到,也不喜欢对方迟到。如果约定晚上回家吃饭,就必须准时回家。上课从不拖课,也不会让孩子们早退。英国人的守时,表现出英国人对时间的珍视。在英国的这十几天,我总算是非常深刻地体会到了。
英国人非常的礼貌。在与英国人的对话中,please,thank you,sorry频频出现。有时甚至你挡住了英国人的路,他们也会说sorry。我的搭档问我某些单词中文怎么说,第一个问的就是sorry的中文。在融入西方文化的过程中,我们也慢慢变得有礼貌了起来,也像英国人那样把礼貌词挂在嘴边了。
这次英国游学的经历,让我受益匪浅。让我知道了在公共场合说话声音要小、待人接物更加有礼貌、互相帮助。要将心比心,互相理解。在面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时要有耐心,不能盲目自大。我学到了很多很多。                                                                                                 

八(2)陈一革《英国游学心得》

                                 (四)

这是我第一次去外国旅游,还是学校组织的一次旅行,能和自己的同学一起去旅游,一路上一定会充满趣味。老师说,我们去英国最主要的还是去英国的学校参观,学习。

参观学校

我们去的第一所学校是一个女校,只有男老师,没有男学生。我的搭档带我上的第一堂课非常有意思,课上老师让我们自己制定一个国家,自己制定规矩,歌曲,还可以画国旗。课堂的最后是知识问答,我的小组不知不觉得获得了第一,获得了糖果奖励。

我觉得外国学校与我们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们没有固定的教室,上不同的课在不同的教室里。而我们是在一个教室里上一整天的课,或去机房,操场。

我还上了一节数学课,十分的简单,是一些乘法,除法的题目,但比较新奇的是老师让我们看视频,算题目,视频里会出现数字,要根据指示才能将答案算出。

英国有烹饪课,我们烹饪的是英国人的一个小点心,就是一堆面粉,加黄油加糖,最后做成饼干的模样。

之后我们去了第二所学校,与第一所学校不同,这所学校是男女混合的,更大的不同是这有sports day。专门拿一天去做体育活动。有篮球,足球等体育项目。我玩的是篮球。外国人实力很强,有一位高高的人,来再多的人,也拦不住他得分。

在上电脑课时,我的搭档运用翻译软件和我沟通,正好是世界杯期间,他问我最喜欢的球队是什么?又问我英国队会赢还是克罗地亚会赢?他还说英国经常下雨。

温莎城堡,女王有时也住在这儿。里面有各种文物,还有精美的陶瓷,细致的画作等。

美食

我去过英国的超市,外国人比较喜欢吃三明治,汉堡,披萨。在学校也是这样,昨天有披萨,今天就是汉堡,三明治我还没吃到过。英国的国菜是炸鱼薯条,我品尝过一次,和披萨一样,都很好吃。我还吃了一次鸡,我认为这次才是最美味的。                    七(3)张翀翀《暑期英国心得》节选

                               (五)

在彻斯特,悠闲成了代名词,似乎有拍不完的好风光。古老的文化在护城河里流淌,阳光都带着古老悠久的温度。

       剑桥大学悠久的历史和好风光,散落在空气里,也散落在我们走不完的街道小巷中。圣约翰学院的观光,更让人对剑桥这个地方,有了深刻的印象。古老悠久,却又充满活力。学术和风景,成了剑桥。

       牛津大学与剑桥大学的赛艇对抗赛,更让这两所古老的高校洋溢着青春的气息。

       牛津大学学术气息浓厚,文化特色鲜明,古老的建筑和分散的学院,街头的自行车,简单但古老的小商铺,让学术研究也变得更有生活的气质。

       温莎城堡里极具代表性的士兵,教堂和四周的建筑,生活和文化的结合立现。不仅古老,更是沉淀。

       大英博物馆中所陈列的文物遗迹来自世界各地。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发展交融,在一眼望不到底的博物馆里充分体现,中国馆内陈列的玉器和作品,将生动的中国文化展现出来,更是激起了心底的爱国情怀。铭记历史,不忘初心,走向未来,才是发展之道。

       圣保罗大教堂里蕴含的文化底蕴更是令人惊叹,从壁画到地宫,细节里也充满着宗教的色彩。

       塔桥、自然历史博物馆、VA、伦敦眼、白金汉宫等等,不仅仅只是建筑或极具代表性的地标,在这些耳熟能详的地方,更多的,是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文化的代表,是一种生活的气息,是一张名片。

       踏上归途的飞机,英国已距离遥远。但是文化的交流,却是距离无法改变的。

八(6)周洋洋《英伦游心得》节选

 

                                   (六)

  经过11小时的时间转换,我们终于这个古老、传统的国家——英国。

    在飞机上鸟瞰英国,发现英国是大片大片的绿地,星星点点的红砖矮房装饰着绿洲,给人一种干净清爽的印象。空气是新鲜的,经过一些古道旁,能闻到混杂着泥土和枯叶腐烂的气息,仰望天空,是一片宝石般的湛蓝,云彩的模样清清楚楚,这在中国是绝对体会不到的。

  在利物浦、切斯特、伦敦的街头,庞大的商业街,多元的街头艺术,纵横交叉的街道却是一派热闹而繁华的景象,但是人们的生活确实成反比的。就是在最繁华伦敦,人们也没有显得行色匆匆,往往头戴着耳机,端着一杯咖啡,在街头慢慢的走着或是推着辆自行车,路上的车并不拥挤,大家习惯的把音乐放得极大声,像是移动音响般,给安静的街头带来了一丝色彩,人们倒是活出了小镇生活的感觉,惬意、悠闲,整座城市,结合了现代和历史的柔和的美感。

  在头一个星期,我度过了十天里最开心的几天,有幸来到本地的两所学校体验不同文化、不同的教学方式。课程繁重,体味过来却很轻松,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亦师亦友,老师除了课本,还会借助Google和YouTube的视频丰富课堂内容,除了正常上课以外,老师还会留部分时间与同学们交流探讨本节课的内容,学生们坐在地下,不用举手站起来回答,可以尽情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同学与同学之间有时会紧接着讨论,赞同或是反驳,而这时的老师会全神贯注的倾听,有时会参与进来,纠正一些错误。整节课的氛围很轻松活泼,却也没失内容,这样的上课方式是叫我舒服的。此外,我们还上了许多在自己学校体验不到的课:在烹饪课上,自己动手完成了英国特色蛋糕;在足球、棒球课上,我们又在竞争中收获了友谊。

  英国的学生和老师都十分热情友好,谦逊有礼。走在校园中,常常有路过的的英国同学热情的用中文和我们打招呼。在做一些事情是,往往他们会让我们先。 相处下来的几天,发现同龄的英国学生往往比我们的心智更加成熟、更加独立自主、更加外向活泼、也比我们更加懂得礼貌。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十天的旅程一眨眼就过去了,恍如昨日。回来,时刻保持礼貌待人遵守秩序,学会享受生活,成了游学之旅留下给我的,最好的收获。                                      八(4)林彤妍《英国游学心得》

 

(七)

依旧是八点半左右来到学校,像想下午就要离开他们,心里不是有多难过,但总是带着些不舍。

上午踢了足球。足球场上空气很清新,望过去的时候,像清晨露珠抖落后的油画。跑起来的时候很舒服。在旁边休息的时候,手拧着水瓶盖子,听见几声远方的鸣叫。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

想这个蓝色的地平线前,想让它又弯又长。

下午是西班牙语课,虽然有点难,但很喜欢。

接着就是欢送会了,收到了很好看的礼物,但是打碎了一个礼物,很自责,又觉得不好意思。分别的时候才真的有不舍,只是总被喜悦冲淡了。

What do you think of English food?

It is good.

What was your favourite thing about today’s visit?

The spanish class and the football class.

Have you exchanged contact details with your UK friends?

yes.

八(3)胡芷旖《英伦游学心得》节选

                                           (八)

    英国(United Kingdom),是一个对于我这个从没去过欧洲的人的神秘国度。这个暑假,我有幸可以随着学校的组织去英国,去那个我想向往十三年的国家。同时,我发现了这个国家与我们中国的一些不同的地方。

比如,英国人的学校生活。

对于我来说,在英国印象最深的,应该就是那五天左右的“上学时光”了吧。英国的学生们,一天上五节课,一节课一个小时,可以说与我们中国是差距甚大了。我们前面的两天,去的是一个艺术女中。她们上课的教室几乎集中在一幢大房子里面,只有体育课在边上的球场里上。就算她们是女子,也有一周两次的足球课,甚至更多,怪不得英格兰的足球水平这么好。

在另一所普通学校中的生活中,我发现英国人上课实行走班制,就是班级不是固定的,数学课在一个教室上,科学课又在另一个教室上课,甚至有时候身边坐的同学也不一样,而中国的上课方法则基本是在一个教室上课的(除了分层),就是老师的变动而已。

而且,英国人上课比较喜欢把桌子围在一起,坐成一个小组,有些人还是侧着面对老师的。而在中国,同学们都是坐得整整齐齐,全部面向老师听课。

对于我来说,在英国上的印象最深的课程就是数学课了。

在普通学校的第一节数学课里,老师把数学课上成了科学课。老师在课上先给我们看了一个关于宇航员降落的视频,然后再给每个组一些材料,让我们试着动手去做一种能使鸡蛋安全降落的降落伞。同学们纷纷开始动手,讨论,当我参与到其中时,我想,这真的是一节数学课吗?我觉得数学课真是太好玩了!

第二节数学课就像对于第一节来说有那么一点像模像样了。第二节数学课期间,我们中国学生出去了一下,回来后已经快结束了。这节课英国学生们在学方位,教导的方法和我们比较相似,但在教完内容之后,老师放了一首摇滚音乐!我都惊呆了!然后看到边上的同学纷纷把之前老师发下来的纸张翻过来,并开始画画!我问我的伙伴要干什么,我的伙伴跟我说:“我们现在要画怪兽!”只想说,这是中学生啊,一个个都在兴高采烈地画怪兽???我随便画了一条四个脑袋的大蛇,他们都夸我画的好看。

说实话,英式教育和中式教育差距不是一般的大,最羡慕的就是他们基本没有什么作业要做。

这次英国之行只有十四天,其实是很短了,希望有机会下次还可以去英国玩,去交更多的外国朋友。

八(2)曹露予《英国游学心得》

(九)

这次游学我收获颇丰。

首先是了解了英国当地的文化。

英国是一个传统的国度。大街上的出粗车,靠左行驶的交通规则,百年建筑,传统服饰,礼仪......英国的建筑历史悠久,大街上随处可见的哥特式教堂,红砖建筑。我们游览的切斯特是一个被1000多年前古建筑包围的小城,四个古老的城门,流淌的第河,见证着城市的兴衰。绕着狭窄的城墙走一圈,这个小城的风光尽收眼底。切斯特还有欧洲第二大的购物村,从奢饰品到日常用品一应俱全。教堂是每个城市的特色,我们参观了圣保罗大教堂,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登上圣保罗教堂的金回廊,鸟瞰伦敦的美景,西风拂面,心旷神怡。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葬了3000多位名人,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莎士比亚,牛顿,霍金,狄更斯,丘吉尔......作为伦敦必去的景点,我们还参观了伦敦塔桥,并有幸看到它开桥的时候;坐了伦敦眼,一览泰晤士河对岸国会大厦和大本钟的全貌;游览了温莎城堡,白金汉宫,大英博物馆,惊叹于女王宫殿的华丽宏伟和博物馆藏品的丰富。当然作为“游学”,著名学府牛津和剑桥也有我们的足迹。牛津的叹息桥,剑桥的康河,荡漾在康河柔波里的小船,心旷神怡的风景难怪会令徐志摩着迷。

其次是姐妹学校学习。

先是圣约翰鲍思高艺术女中认识了伙伴Beth,我们体验了烹饪scone,一种英国著名面包,口感还不错,酥酥的甜甜的。然后就数学课和西语课。英国的数学水平也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差,我上的那节是相似三角形的新课,课后留的一张作业纸也有很多同学在老师公布答案前写完。西班牙语是她们的必修课,由于很多发音规律跟英语很像,因此对她们来说没有那么难。我们的到来引发了她们学习汉语的潮流。一个女生问我“你们是怎么学汉语的?这看起来很不可思议”英国学校放学比较早,三四点就放学了,但是Beth告诉我她每天都要上舞蹈歌唱课,回家后也没有我们想象中的清闲,还要完成作业。所以不要被网上的无脑快乐教育给骗了。(认真脸)

然后是SJP,这是一个乐于与中国学校结交的学校,会议室的墙上挂满了历年结交记录。正巧赶上他们的sports day,我和搭档Honor分到了netball,一种以女性为主的英式篮球,观赏性不亚于篮球,女孩们英勇的表现和熟练的运球令我惊讶。这所学校还有一个叫Lazer tag的游戏,类似于真人CF,在一片黑暗中玩激光枪,而这是作为他们的体育课项目,只有一个字:爽。课余时间我们还吃了烧烤,在草地上进行体育活动。

游览了英国风景,体验了英国学校生活,结交了英国小伙伴,这次的游学在欢声笑语中落下了帷幕。

高一(4)王梓睿《英国游学心得》

 

(十)

Day2、3

访问姊妹学校——St. John Basco , 在对方学校学生的中国话中,深深感受到了他们的热情。在烘焙课上,与自己partner一起做英国常见下午茶美食scone(茶饼)。数学课上,中英的难度差距令人惊讶:同为10年级的他们在学相似三角形。且他们的课堂很随意,上完内容布置好作业老师就走了,之后的西班牙语课更是以学生自己学习为主。

利物浦足球俱乐部是英国有名的一个俱乐部,影响了学习的教育,即便是女子学校足球也很重要。校方特地请来了以为足球老师教我们足球,从游戏入手,然后直接开始简单的比赛,在比赛中指导。

两天很短,令人难忘

Day4、5、6

访问St. John Plessington 学校。这所学校比较近于国内学校,男女学生都有,年级多。结伴的partner为9年级生,上的课以实践为主,在活动课上玩了类似于枪战的游戏,刺激且令人惊讶。他们的数学课更加简单,竟是地图比例尺。他们的教学方式也很独特,西班牙语课先用电脑自学,再老师上课。体育活动更是跟另一个学校联谊比拼。最后在学校花园中吃烧烤,分别。

晚上的礼仪课让我等知道一些现象,更好的在英国交往。

3天如梦,眨眼而逝,浑然没有在国内上课的感觉。   

 高一(2)翁诗雅《游学英国》节选

 

(十一) 

有幸参加这次英国游学活动,虽说只有短短十三天,但所获颇多。

两个利物浦中学,相距不远,却有众多差别。第一个学校St John Bosco Art college是一所艺术女中,虽说只有两天相处,但因着双方的热情,很快就熟悉了。而我恰好有两个搭档,一个从波兰来,一个从巴西来,在英国都呆了差不多两年,平时无事时总聊起他们的吃食,聊起他们的家人朋友,业余爱好(果然ed sheeran毛茸茸的谁都喜欢)。上了他们的烹饪课,体育课,数学课,地理课,音乐课,最后临别的时候甚至学会了几个英格兰的小游戏,可以说是很尽兴了。第二个学校st john piessington catholic college,也许是因为基本上都是本土出生成长的学生,不仅有让人绝望的口音,语速更是快到惊人,有时我的搭档和她五六个朋友一人解释一遍才能理解他们想表达什么。将近三天的相处,虽然语言上有障碍,但还是相处的很愉快。(顺带一提,做了两次scone,发现真的很好吃。)他们的欢迎会和欢送会做的都很气派,音乐的美丽之处不论身在何处都能体会的到。

后来去了伦敦,大部分时间都在逛博物馆和景点,温莎城堡,伦敦塔桥,伦敦眼,正在维修的大本钟,白金汉宫,圣保罗大教堂,大路上猖狂的女王的鸽子,城堡宫殿里大夏天带着皮帽的骑兵,还有很容易吃腻的英国国餐炸鱼薯条......伦敦的博物馆可以说是应有尽有,科学类的,文学类的,历史类的,艺术类的......见了千奇百怪的雕塑和标本,看多了标签上陌生绕口的专业名词,也算有很大收获吧。

去英国这几天,倒没有体会到英国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多雨潮湿,听说这几天是近几年最长期的好天气了,去观光时常看到公园里马路上趁着周末时光晒太阳的人们。不难发现英国人喜欢计划,尽管有时日程表很松,但他们就是喜欢安排,并且十分厌恶不守时的人。店员基本都很有礼貌,很少因为与你语言不通就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正巧英格兰踢世界杯半决赛的时候在酒店里吃晚餐,进球时整个楼层都在欢呼,一台电视机前挤满了脑袋,这样的场景在中国是很少见的。英国是个很会保存古老建筑的城市,随处都可看到教堂,在郊区很少看到现代化建筑,更多是精致的别墅,绿色植物。那些古老的房子,颜色虽然有些褪去,却仍然有不错的视觉效果。

                                                      高一(四)李城穆《英国游学见闻》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