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ZEW news 二外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二外动态  /  校园新闻
始于“问题”,勤于“生长”,成于“自主”——记2018年出师汇报课及出师仪式活动发布时间:2018-12-05 浏览量:

   为了培养青年教师自主的“主人翁”意识,加快青年教师更好的接力成长,实现新老教师之间的“传、帮、带”,,在2018年12月04号,我校特为师徒结对满三年的生物组青年教师陶思丹隆重举行了一次出师仪式活动。参加人员主要有教学副校长陈德曹,教师发展处严迎春、教务处主任陈华云、学部主任张全雷、教研组长陈盛想,结对师傅项琦行老师以及一众青年教师等。

陶思丹老师首先在高三2班开了一堂主题为《细胞呼吸二考复习》的汇报课。陶思丹老师的上课模式为:“问题”来源于学生——“问题”由学生自己去解决——再给学生新的“问题”——构建模型,以问题贯穿始终,以问题作为课堂源源不断的推动力,促进学生思考。

这堂课结束以后,由教师发展处严迎春主持开展出师仪式活动。仪式第一个环节是关于课堂教学的探讨:陶思丹老师分享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灵感来源于一堂“和雅”课堂的语文展示课的问题处理。陶思丹老师设计了基于学生“自主提问”的真实问题为切入点的“自主生长单”开展了问题驱动、层层推进的二考复习。课堂使用的自主生长单有两大作用——课前学情调查和课中思路生成。课前学情调查帮助课中思路的生成,课中思路的设计紧紧围绕着课前调查的问题,最后,课中生成解决课前的问题。陶思丹老师充分体会到,在课前课中课后灵活使用生长单既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更有利于自身的进步。

        

师傅项琦行老师用“新意、问题、板书”三个层面点评徒弟的“生长课堂”;组长陈盛想用“精准”、“整合”点评陶老师的课,学情研判、问题设计、重难点把握、知识梳理都非常精准,肯定了学生“生成”问题的好处,并提出细节处理上的注意点。其他青年老师也纷纷表示受益良多,这样的上课模式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以及广泛讨论。让严迎春老师感叹有时候学科之间的壁垒完全是可以打通的。陈德曹校长也提到了宏观概念和细节知识点之间的相辅相成。

陶思丹老师用其幽默、质朴的语言回忆当年与师傅项琦行老师相遇并赠书的情景,感恩三年来师傅对其的悉心教导和栽培;从对师傅的模仿到开辟自己的教学风格;从第一次公开课的不知所措到现在的流畅贯通,从只是搞懂知识点到现在对知识点的深挖和拓充,这都离不开师傅的陪伴。陶思丹老师更是钦佩师傅对于学生的关怀和爱护,欣赏师傅的人格魅力,羡慕这种人格魅力带给教学的帮助。

         

   当然,这不仅仅是徒弟向师傅表达感恩的时刻,也是师傅总结徒弟长历程的时刻。师傅项琦行亲切的称呼徒弟为生物组的“问题宝宝”,开始回忆徒弟在课堂上听课的情景。三年前的时间,地点,位置,甚至是听课的神态师傅都能细细回想,这真的属于师徒俩美好的记忆啊。师傅项琦行老师抓住徒弟的“问题宝宝”特质,从徒弟提出的问题逐步的变难,逐步的加深,慢慢的察觉到了徒弟的进步,勾勒了青年教师学习和成长路径:不断保持好奇、保持学习和钻研的精神,不局限于师父、向组内不同特质的教师比如组长陈盛想、郑善真等老师求教学习,向温中的督导及师傅,正是博采众长、持之以恒的自主学习,让陶思丹老师迅速成长。项琦行老师希望徒弟“成为优秀生物教师”的美好期许作为师傅赠言的结语。听完师傅对徒弟的温情脉脉而又真实的总结,在场包括徒弟在内的许多青年教师都深受感动。

                        

最后,陈德曹副校长对这次直面新高考现实问题开展探索的二考复习的汇报课,及环节简洁但真诚、走心的出师仪式给予高度的评价,表示出师仪式还会继续举办下去,并宣布明年出师的各位青年教师名单。陈校长勉励所有未出师的每一届青年教师要抓住职业生涯学习、进步的最美时光,不断汲取师父及老教师的教学智慧,学会独立成长,希望的青年教师都能带着“问题”的好奇和探究精神,在师傅的帮助下学会“自主”,继续不断地走向“生长”。

生物组的问题宝宝

         ——致徒弟陶思丹

生物组    项琦行

2015年我调入温州二外,刚来这里,人生地不熟啊,很快,有个漂亮的小姑娘要我收她做徒弟,从来没有当过师傅的我,内心也是很激动啊,升级当师傅了。时光飞逝,三年的师徒期满,让我有幸见证了一位热爱生物教学的年轻教师从青涩到成熟的重要的成长历程。

我还非常清楚的记得,第一年我教高三思丹高一,每个周五早上第二节她都准时地坐在教室最后一排角落里,学生们都知道那是思丹的专座,她目光专注心无旁骛,听的比学生还投入,记的比学生还仔细;作为师傅,思丹的到来对我意味着,要把课准备的更好一点,让从D楼跑来的徒弟尽量每节课都有收获;每个星期我也会听思丹一节课,课后她总是认真地听取对我的建议并很快运用到课堂上,也就在这一来一往中,我开始慢慢了解我的这个小徒弟:肯吃苦会钻研,有灵气有热情,还有,就是特别会问问题。

第二年,我和思丹同段了,小小的生物组D401办公室里,整天听到思丹喊:师傅!这个题这么解行吗?师傅!这里我用张图片可以吗?师傅,这个例子可以吗?……害的同办公室的老师都觉得我们俩要去取经了。生物组的问题宝宝就是这个时候正式诞生的。我们常常说,没有问题的学生是最大的问题,因为没有问题意味着没有思考。居里夫人说,好奇心是学者的第一美德。思丹的巨大的问题量其实是她对生物科学对教学的无穷的好奇心和无尽的热忱。这些问题背后,我看到了一个年轻老师的刻苦努力。年轻老师有时间上的优势,家庭时间相对占用的少,思丹把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了教学上,不是在备课就是在刷题然后问问题。思丹成长的很快,到后来我也常常答不出她的问题,但也正是思丹的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力量促使多教了几年书自诩为老教师的我重新仔细的对自己的知识网进行查漏补缺,过程中也是获益良多,我想这应该也是一种教学相长吧。

思丹虽然是我的徒弟,但是她的提问的对象从来不局限在我一个人身上。选修本的内容她会请教已经在新课改背景下教了一轮的郑善真老师,那段时间办公室里“师傅”喊少了,但是,“善真老师!”喊多了。天天接受思丹的追问真的有点累,但这一轮下来,我们把选修本读的更通透了,把难题理解的更到位了,现在想想,我觉得当时整个高二生物组都在思丹这个问题宝宝的凌厉的问题攻势下悄悄的进步了。

到了高三,问题的来源发生了变化,海量模拟题袭来,新课改之后难题怪题变多,常常我这个师傅也不能给出令她信服的答案,思丹会查资料问百度,请教大组长陈盛想老师,如果还是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她更会频频将问题抛到温中的督导和温中师傅柯建星老师那里,不问个水落石出不罢休。真理总是越辩越明,思丹也在问题的锤炼中蜕变成熟,思考更全面了,课堂更落实了。

选考之后,面对已经经过了一轮高考洗礼的高三学生,思丹又在发问了:我该怎么教啊?但是,这次她把问题抛给了学生“你们想要听什么?你们想要解决什么问题?”她把收集的问题细细整理,但是又不想把答案直接给学生,她把答案设计成资料,资料又延伸出问题,问题又重新抛给学生,学生接住问题,在问题的解决中主动寻求到答案。思丹的做法正和陈校在高三分析会上讲的“二考的复习课,每节课我们都要解决一个问题”的理念不谋而合。所以,我觉得这节课上的很棒。这节课作为出师课,也为我们的师徒关系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最后,让我喊出我的祝福:思丹,带上你的问题,努力成为最优秀的生物老师吧!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