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了读了福建师大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正好与本学期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能够结合到一起。本书从理论、观念、操作三个层面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系统阐述,包括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三大主题,旨在帮助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树立立德树人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观念,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2017年出版的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地理核心素养是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与提炼,是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中或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本书的价值是能在教学实践中看到自己设计时的不足。下面以一节贵州省课例谈谈自己对这本书阅读后的理解。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核心素养的基本价值观念,培养人类协调观可以从三个角度入手。第一是了解自然地理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即地对人。第二是了解人类活动及其影响自然地理环境的方式和后果,即人对地。第三是对人地关系作出正确的评价。这就要求在对所选区域贵州省主题已选的情况下,问题的设计要体现这三个角度。本节课的问题设计思维路径是从自然地理要素中的地形要素出发,以贵州省地形地貌为主题,联系能与地形地貌相关联的其他要素,设计了地形地貌对人文要素的影响、人文要素对地形地貌的影响以及人类如何利用和保护地形地貌等三大方面的问题。
人地协调观素养水平也有划分标准,主要依据是不同水平的情境进行划分,依次是生活情境、给定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给定的复杂地理事物和现象、现实中的各种地理问题。从影响的方向和强度角度进行了四个水平的划分。这对情境的要求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基本上水平一和水平二基本能覆盖,而水平三和水平四较难涉及。针对水平三认识地理环境读人类活动的影响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积极与消极影响,要全面和水平四能够综合人对地及地对人的影响说明人地关系的对立统一。本节课的问题设计立意要能体现这两个部分,笔者选择的是贵安新区建设对地形地貌的改变和精准扶贫对喀斯特地貌的保护,学生在思考过程体会到人地之间的关联和可持续发展。
人地协调观对学生而言是虚无和难以落地的。主要原因是直接考查该素养的题目很少,感受不到人地协调观对选考复习和学习地理形成基本价值和观念的意义。这也正是本节课可以突破的地方。
整节课利用余文森教授的理论,感谢这本书带过我的心灵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