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已去 桃花仍在
高中语文 吴鹏尧
时下,各种教育类书籍多如牛毛,教育界的明星们你方唱罢,我登场,但这些大多都不长久,往往在热闹与喧嚣过后,只留下一地鸡毛,迷茫者依旧迷茫,空寂处依旧空寂。真正能打动人心,使人受益的作品并不多,偶尔,有缘得遇一本好书,便视之为珍宝,每每品读,回味无穷。《过去的教师》便是这珍宝中的珍宝,好书中的好书。这本书说的是半个世纪以前的老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学生的,是怎样安身立命、治学、做人的。
过去的教师其实比我们更辛苦,他们的吃穿住用都不如今天丰裕,还要遇到战乱、灾荒、颠沛流离,而且上有老下有小,养一大家人,他们的日子同全中国老百姓的日子一样,都在受煎熬。
但是,从这一篇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活得很充实,很自得,很潇洒。因为他们相信自己胸中的知识,是真理,是人类文化的瑰宝,是应该传承给下一代的,而不是可以变题目化为分数换取文凭的知识商品。他们知道自己从事的是一项救国利民、造福下一代的伟大事业,他们是一个个受人尊重的教师,被世人尊称为“先生”。
他们认识了这个世界,认清了这个中国,明白了中国的过去、现在,向往着中国的未来,他们知道自己在中国社会和历史上的位置,当然也就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应该发挥什么作用?能够发挥多大的作用?于是他们就站在那里教书,挺直地站着,上对历史文化负责,下对莘莘学子负责——这就是过去的教师,曾经的“先生”。
当然,他们也有痛苦和烦恼,有家国之仇,有身世之恨,有人事的纠葛,有内心的冲突,但他们毫不回避这一切,很坦城地把心迹显示在学生面前。在他们身上,你会明白一个道理:教师的品格高低,就在于他对学生的态度。为什么要做教师,就是基于对学生的爱,正如父母对待儿女一般。世界上永不磨灭的纪念碑是口碑,教师的事迹是从他的学生口里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中国最伟大的教师孔子是个“述而不作”的人,他的学生把他的言行记在《论语》中,《论语》就是他的纪念碑,而书中一篇篇感念师恩的文章,也同样矗立成了一座座不可磨灭的纪念碑,使后人为之动容,为之敬仰。
书中描绘了一大批恩施当世,泽被后人的师者:李叔同、朱自清、夏丏尊、丰子恺、沈从文、朱光潜、吴宓……也是在那时,李叔同脱离俗世,成为人天师表弘一大师,夏丏尊开始了“爱的教育”,朱自清发表了《教育的信仰》,丰子恺画了《护生画集》,朱光潜看到了“无言之美”……这些人除了从事教育,还写作、绘画、搞学术研究。他们不用担心高考,不用应付各种各样的监督和检查。他们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还能从容地做自己喜欢的事。也许正是这种超越功利和近乎“自由散漫”的教育方式,使得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名师。
书中并没有直接传授为师之道,也没有给今天的教师们什么甚深的建议与忠告。其实,整本书都是在讲故事,讲述了一幅幅师生相处的动人画面,一个个平凡而又熠熠生光的教育场景,却又如此真实地叫人感念,令人神往。在这些画面与场景的背后,蕴含了过去教师宝贵的精神传承,也许对于今天的教师,阅读这些,本身便是最好的学习。因为,他们总能唤醒人们灵魂深处最诚挚的敬意,总能成为一切教育理想坚守下去的最坚实理由。
其中,令我记忆深刻,尤为喜爱的是书中丰子恺先生回忆恩师的两篇文章:《为青年说弘一法师》和《悼丏师》。前一篇是为纪念弘一大师(李叔同)而作,后一篇是为纪念夏丏尊老师而作。在回忆恩师李叔同时,丰子恺深情而细腻地描述到:“李先生做教师,以身作则,不多讲话,使学生衷心感动,自然诚服。譬如上课,他一定先到教室,黑板上应写的,都先写好(用另一黑板遮住,用到的时候推开来)。然后端坐在讲台上等学生到齐。譬如学生还琴时弹错了,他举目对你一看,但说:‘下次再还。’有时他没有说,学生吃了他一眼,自己请求下次再还了。他话很少,说时总是和颜悦色的,用‘温而厉’三个字来描写,大概差不多了。但学生非常怕他,敬爱他。
有一个人上音乐课时不唱歌而看别的书,有一个人上音乐课时吐痰在地板上,以为李先生看不见的,其实他都知道。但他不立刻责备,等到下课后,他用很轻而严肃的声音郑重地说:‘某某等一等出去。’于是这位某某同学只得站着。等到别的同学都出去了,他又用轻而严肃的声音向这某某同学和气地说:‘下次上课时不要看别的书。’ 或者:‘下次痰不要吐在地板上。’ 说过之后他微微一鞠躬,表示‘你出去罢。’ 出来的人大都脸上发红。又有一次下音乐课,最后出去的人无心把门一拉,碰得太重,发出很大的声音。他走了数十步之后,李先生走出门来,满面和气地叫他过来。等他到了,李先生又叫他进教室来。进了教室,李先生用很轻而严肃的声音向他和气地说:‘下次走出教室,轻轻地关门。’就对他一鞠躬,送他出门,自己轻轻地把门关了。”
这两段文字生动地描述了李叔同先生为师时的形象与细节:严肃,认真却又不失温和与礼敬。“温而厉”的为师态度将师生间的相处拿捏的恰到好处,让学生对他既敬又爱。尤其是每与学生谈话后的微微一鞠躬,更显示出大师宽广的胸怀和对学生人格的尊敬,这本身便是最好的教育,无声无息,却入人心髓。后来大师出家后,更是律己至极,举手投足,一言一行,感天动地,成为佛教律宗一代祖师,令后人不禁动容,赞叹。
在追忆恩师夏丏尊时,丰子恺是这样描述的:“夏先生毫无矜持,有话直说。学生便嬉皮笑脸,同他亲近。偶然走过校庭,看见年纪小的学生弄狗,他也要管:‘为啥同狗为难!’放假日子,学生出门,夏先生看见了便喊:‘早些回来,勿可吃酒啊!’学生笑着连说:‘不吃,不吃!’赶快走路。走得远了,夏先生还要大喊:‘铜钿少用些!’学生一方面笑他,一方面实在感激他,敬爱他。”
“夏先生当舍监的时候,学生们私下给他起个诨名,叫夏木瓜。但这并非恶意,却是好心。因为他对学生如对子女,率直开导,不用敷衍、欺蒙、压迫等手段。学生们最初觉得忠言逆耳,看见他的头大而圆,就给他起这个诨名。但后来大家都知道夏先生是真爱我们,这绰号就变成了爱称而沿用下去。凡学生有所请愿,大家都说:同夏木瓜讲,这才成功。他听到请愿,也许暗呜叱咤咤地骂你一顿;但如果你的请愿合乎情理,他就当作自己的请愿,而替你设法了。”
“夏先生与李先生对学生的态度,完全不同。而学生对他们的敬爱,则完全相同。这两位导师,如同父母一样。李先生的是“爸爸的教育”,夏先生的是“妈妈的教育”。夏先生后来翻译的“爱的教育”,风行国内,深入人心,甚至被取作国文教材,这不是偶然的事。”
从夏先生和许多教师身上,我们不难看出,对于学生和教育事业的爱是从教的基础,教育者应心存大爱,并且始终保持纯净,由不得半点杂染。因为这种大爱的存在,便最大程度地赢得了学生,赢得了学生对于教师由衷地理解和尊敬。夏先生一生奉行爱的教育,这种爱早已超越了学堂,扩展到全社会。丰子恺先生曾感触颇深地讲到:“学校的问题,公司的问题,别人都当作例行公事处理的,夏先生却当作自家的问题,真心地担忧。国家的事,世界的事,别人当作历史小说看的,在夏先生都是切身问题,真心地忧愁、皱眉、叹气,他和李先生一样都痛感众生的疾苦。”拥有如此情怀的夏先生怎能不成为大师,怎能不受到学生衷心的尊敬和爱戴!
除李叔同与夏丏尊两位老师外,书中还收录了许多富有特点的教师,也都是个个性格鲜明,师风浩荡。如田子方言:“那是一个什么时代呀,居然会有这样的一群人:飘飘然,如道如仙;铮铮然,一腔热情,无私得通彻透明,掺不得半点瑕疵……”
“桃花仍在,斯人已去。”今天的教师对于过去的前辈们,除了缅怀与敬仰,更应虚心学习,不断完善。过去的教师身上所具有的独立人格、深厚学养、浩然正气、高尚师德,以及爱生爱教的精神品质应为世世代代的教师们颂扬并传承下去。
其中,独立人格,深厚学养与爱生爱教的精神品质应是为师的根本;高尚师德,浩然正气应是教师一生的追求。师者乃育人之人,是学生学习和效仿的对象。毋庸置疑,不论是什么样的老师,他对学生的影响都是巨大的,但这影响有可能是正面的,亦有可能是负面。教师只有在这些方面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才不愧为人师的身份。
过去的杰出教师们已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以李叔同为例,他是“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他把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至,“朴拙圆满,浑若天成”;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同时,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他苦心向佛,盛年出家后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夏丏尊早年留学日本,口语、笔译堪称娴熟,回国后长年教国文,科学、佛典、金石、书法无一不通。还有书中所提到的周汝昌先生的恩师顾随先生,集词人、诗人、剧(曲)作家、文论诗论鉴赏批评家、书法大家、禅学家于一身,门门超众出尘,事事真知灼见,堪称“大家”。
过去,除了这些已为人知的大师外,更有许许多多默默耕耘者同样星光灿烂,其从教经历亦可歌可泣,为人称颂。 资中筠女士在回忆自己的母校——天津耀华中学时说:“想起耀华,首先想起赵君达校长。赵先生是美国哈佛大学的法学博士,回国后先为北洋大学教授。但他一直有志于基础教育。适逢耀华学校创立,他就下决心辞职应聘为校长……他是遭日本特务暗杀的。赵校长做了两件冒犯日本侵略者的事——一是接纳南开中学的学生,因南开大学迁往内地,中学不能同行,校址已被侵略者占领,为使大批学生不致失学,赵校长克服种种阻力和实际困难,用耀华的校舍为他们开办了特别夜校。日本占领当局借口学生中有“抗日分子”,勒令停办,赵校长不从。二是拒绝按日伪的旨意更换教科书。就这样,为侵略者所不容,曾寄去子弹威胁警告,赵校长置之不理,敌人就采取暗杀手段……赵校长之以身殉职、殉国,对我幼小的心灵所产生的震撼是无法估量的。”
陈志华在回忆自己的老师时说:“我从小学四年级到高中二年级,整整八年,是在抗日战争中度过的。我们全体同学寄宿在学校里,老师带着我们在山沟沟里逃难流亡,缺吃少穿,缺医少药。几次遭到日本侵略者飞机的轰炸,从尸体堆里逃生。老师不但照料我们、保护我们,还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给我们以高水平的教育。待我成年之后,回顾那段历史,越来越懂得教育工作是那么崇高的职业,我的小学和中学的老师们,其实个个都是伟大的英雄。”
在民族危亡之际,国家破败之时,能有这样一批人格如此完善,学养如此深厚,胸怀如此博大,又爱生爱教的老师从教育人,真可谓教育之幸,国家之幸,民族之幸!他们所培育的人才不可计数,其人格、学养、品德亦如老师般优秀,成为日后国家复兴,民族进步的基石。
写到此处,我不禁想念起许多对自己影响深远的老师。小学和初中时的语文教师左宝鑫,大学时中文系老师李元甫、都本忱、侯云龙,张殿臣……他们个个都师风高尚,博学洒脱。还记得那时,左宝鑫老师对还弱小的我们,常常给予真诚的关怀与启蒙,以至分别多年后,在我临近高考时,他竟特意寄来一张明信片,劝勉和鼓励我,当我接到明信片,怀想起他的模样,怀想起他因高度近视而严重突起变形的双眼,不由一阵心酸,泪涌双眼。上大学时,为让前排学生少吸粉尘,侯云龙先生数十年如一日,自带抹布擦拭黑板。博古通今的他,对于学生从不说:“你们听明白了没有”,而总是谦逊地问:“我说清楚了没有?”还有李元甫老先生雪白的头发,遒劲的字体;都本忱老先生在文革中因遭迫害而致残的腿;张殿臣老师始终和蔼的面容和极具穿透力的男中音……能成为他们的学生是我今生的荣幸。
现如今,教育界舍本逐末,乱象横生。教育功利化大行其道,各种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如毒瘤般肆意滋长,一再败坏着教育的纯洁性,腐蚀人心。教育界内常常热衷于研究探讨教育教学中的各类技巧,自觉不自觉地忽略教育的本质与大道。一线教育工作者们在浮躁的社会中,在僵化的教育体制里苦不堪言,艰难生存,从教。似乎也已渐渐无心,无力像前辈那样为人,为教了。独立人格、深厚学养、浩然正气、高尚师德,以及爱生爱教的精神品质渐渐只于传说中闪现。 编者商友敬先生在书的前言中满怀悲凉地写到:“年轻的老师们,你们太忙了。我看你们每天忙忙碌碌地备课、讲课、布置作业、批改作业,以应付一份一份的考试测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真是太辛苦了。如果能抽点时间读些书的话,也是去背那些为考学历而不得不背的教科书上的条条框框,那又是一重苦恼和负担。你现在打开的这一本,不是习题集,不是教学参考书,也不是进修辅导书,这是一本“闲书”,是闲下来没有事的时候读一读的书,它可能会引起你的兴趣,甚至会引发你进一步的思考。”
“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转眼间,早已物是人非。如今,我亦为人师,长感慨过去的教师面对今天的教育现状是要愤懑和落泪的。但我深知,无论如何,现在的教师都不能再寻找借口,如果无所作为,将无颜面对先辈。其实,现在的教师同样需要前辈的远见与勇气,上对得起历史文化,下对得起莘莘学子。而现今教育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也都能在《过去的教师》中寻找到答案,那答案就藏在弘一法师对学生的微微一鞠躬中、就藏在夏丏尊先生对学生和社会的大爱中、就藏在顾随先生出众的才华与真知灼见中、就藏在左宝鑫老师突起变形的双眼中、就藏在侯云龙老师谦逊的询问和自带的抹布中、就藏在赵君达校长为教育而殉职殉国的壮烈背影中,就藏在过去,现在,未来无数教师共同闪烁而出的璀璨星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