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2年,一位孤独坚韧的灵魂,用他洋洋洒洒的捷克文和一颗赤忱之心撰写出了教育学巨著《大教学论》,他的名字叫夸美纽斯。他的一生是何其不幸,国破家亡,颠沛流离,常人所无法承受的痛苦都恶狠狠地砸向他的身躯,他的灵魂,但他没有屈服,理智和感性在背后支撑着他,他崇尚民主,热爱自然,追求人人可得的教育事业。他总结了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人文主义教育成果和当时进步教育的实际经验,提出了一套较为系统全面的教育理论,《大教学论》作为他的代表著作,全书从教育的目的与作用、教育改革的重要性、教学的一般原则、各科教学教法、学校规章制度等方面入手,阐述了面向一切人们的一切艺术(教学的艺术)的准则要求。因此,作为教育学形成的标志性著作,它的价值不言而喻,而夸美纽斯本人也被誉为“现代教育之父”。
大教学论,亦大亦小,大在它从一定的高度和广度上阐述教育的本质、目的和学校有关的举措。对于有关部门、高校教师、学校领导者来说,它的理念是教育执行的理论基础。从小的方面讲,其中各科教法建议皆可作为一线教师或家长的育人准则。结合《大教学论》,联系近一年的教学经历,我将从课堂教法入手,进行总结与反思如下。
一、始于感觉,教学依傍感官
在《大教学论》里多次提及直观性教学原则,原文强调:直观性,乃金科玉律,一切事物都应尽量地放到感官跟前。作者认为知识的开端必须永远来自感官,这么说当然有些绝对,毕竟部分知识也只能从文字描述中得以了解(夸美纽斯本人是经验论的拥护者)。但书中的建议——事物的本身不能得到,便可利用它们的模型图像、制造范本或模型,以供教学之用,确实是当前模型教学法的缩影,具有一定合理性,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借鉴性意见。
(一)案例回忆
高中阶段的生物知识,普遍微观抽象,例如细胞,大小以微米计,通常用显微镜才能观察到个大概,而细胞内部的结构和一系列化学反应更加令人难以想象。记得在上“遗传物质的表达——转录翻译”一课时,我以课本文字结合PPT动画辅助进行知识讲解,本以为自己已把转录翻译的过程解释清楚,可课后作业的情况不尽人意。一学生在课余时间与我聊天,谈起“转录翻译”的过程,一直摇头叹气,“老师,这个过程很难,我们感觉听不懂。”我惊讶反问到:“这个过程这么难?不就是背背记记的事嘛?”事后独自一人反省,万分懊恼。我仅站在自己的角度出发,忽视了学生的理解,这真是教学之大忌。之后又陆续问了其他学生,也都反应表达过程有些抽象。那么如何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细胞内部的动态过程?
(二)启发思考
所谓“十次耳闻不如一次目见”,《大教学论》里一再强调的直观性原则不是没有它的道理,哪怕只是一个模型,也能强化学生的认知。课本文字固然最简化,但仍只是抽象的符号;PPT虽然呈现图形,但动态的过程仍不能被直观诠释。之后我上网搜索有关细胞表达的各类视频,筛选出适合学生观看的三D动画进行播放和再次巩固。学生在观看过程中,才逐渐明白细胞内部的微过程。尽管不是实物,但视频惟妙惟肖地将细胞内部结构模拟出来,结合视觉和听觉效应,教学效果大大翻倍。始于感觉,一旦实物或模型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不必大费口舌。教师应巧用感官教学,课前广搜素材,若条件允许,呈现实物,亦或是对应模型,包括图片、范本、音频、视频等。例如在 “酶的高效性”讲授时,直接展示模拟实验,让学生亲眼见证酶的高效性,比教师文字描述来的更实在、更深刻。依傍感官教学,开启真实体验。
二、陷于兴趣,教学立足对话
夸美纽斯一再强调学习的趣味性,在著作开篇就写到:使男女青年毫无例外地,全都迅速地、愉快地、彻底地懂得科学,纯于德行,习于虔敬。后文又多次提及“快乐、热忱、愉悦”等词汇,在作者看来,教学如若充满压迫,就算不上教学,知识的获得要靠求知的志愿,这是不能够强迫的。学生有了求知的兴趣,才能保持一份热忱,而这份热忱的维系需要教师用心的呵护和关注,关注则需在课堂上建立起平等的对话。
(一)案例回忆
每学期结束,教师都会收到学生的匿名评价。尽管多数学生认为我教学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但仍欠缺了些课堂魅力。有的学生干脆很直白的写到:我觉得你的课堂有些乏味,小rapper。学生真心的评价却显得格外沉重。乏味?rapper?这是些什么词汇?翻来覆去,我上网私信了其中一个学生,想和他聊聊真实的感受。学生也毫不掩饰,他说到:“老师,大家都喊你小,你知道为啥吗?”“rapper?饶舌歌手?莫非我这么有口才?”我沾沾自喜。“哈哈,是的呢,前阵子上课,老师你的语速飞快,和饶舌歌手有的一拼,我们还没晃过神,发现已经进入下一知识点,下面的学生多数不敢吭声,久了听不懂了,也失去了兴趣。”我怔怔地看向屏幕,原来学生给我起的绰号,如此意味深长。
(二)启发思考
《大教学论》里强调,要使学生变得热忱求学,教师就应该是温和的、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应用心且合口味,比如用对话的形式,即诱导学生争相答复,并解释深奥的问题、比较和寓言之类。教师和学生通过对话实现彼此的照亮,对话的教学模式是其他学习活动无法取代的。既然要对话,除了教师的解释以外,学生的回答提问也非常重要。如若只有教师一人的独白,课堂就会显得苍白无力,没有沟通,哪来兴趣。Rapper,一个孤独只顾自己说唱的教师,长久以往,学生会对她的表演失去兴趣。好的歌手,往往会和观众进行各种互动,教师亦是如此。为了让学生保持这份热情,教学必须立足对话,对话的形式也需多样化,除了一问一答,也可互换角色,生生互答互问。另外在多媒体课件上也可呈现出教师的提问,以防快速的课堂节奏忽视彼此的对话。总之,立足对话的课堂方可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忠于实用,教学回归生活
尽管受到神学影响,夸美纽斯认为今生的教育是为来生做准备,但对于今生所学知识,他一再认为必须有实际性的用途。文中他多次以自然界的生物为例,鸟儿的翅膀是为了飞翔,腿是为了奔跑,自然绝不产生无用的事物。同样,学校所授学科必须真正有用,学生习得的知识不是从乌托邦取来,也不是从柏拉图式的观念借来,而是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也许有人评价此观点太过功利,但无可厚非,知识本身就应从生活出发,再回归生活,这样才来的真切实在。
(一)案例回忆
记得在准备《细胞癌变与分化》一课时,我绞尽脑汁,尽心搜罗生活中的各种素材和案例。我希望通过这节课,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生物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懂得保护自己,尊重爱惜生命。谈癌色变,生活中,我们都会忌讳这样的词汇,仔细想想,与其害怕不如科学面对。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不是要求所有的学生都成为科学家,而是希望在生活中,他们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科学理性的思考。那堂课上,我引用了HPV疫苗的新闻,也展示了相关营养学知识。离开课堂后,我收到了最令我幸福的评价。一学生告诉我,他很喜欢这样的课堂,以后会努力调整好自己的作息。还有一学生假期打来电话,告诉我不久前去香港注射了HPV疫苗。学生能在生活中想起曾经学到的知识,的确令人欣慰。
(二)启发思考
什么是实用的知识?我们曾不止一次的听到学生,甚至家长和老师的抱怨:学校教的知识有什么用?生活中压根用不到。的确,仔细想想,如果不知道现代进化论,光合作用等,我们照样可以生活。另一方面,正因为我们学习了这些真理,在用抗生素药膏的时候我们会适量选择,在种植盆栽的时候,会尽可能提高植物的生存概率。不是知识本身脱离生活,是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忽视其可运用性。知识的实用价值,需要教师挖掘与运用。课堂教学要做到回归生活,一个知识点,面向的对象不同,所诠释的形式也就有所区别。在大学教材里知识可以抽象深奥,但在一线课堂上,教师就得尽可能地联系实际,倘若照搬科学术语,只会阻碍学生的理解。忠于实用,努力解读学科知识,做到基于生活,回归生活。
始于感觉,陷于兴趣,忠于实用,这是《大教学论》给以我的启迪和思考。当然其中的价值远不止这些。看似轻薄的一本书,却在教育界有着无法取代和独一无二的地位。广袤海洋,我也只是撷取了一小朵浪花,细细品尝。今后的教学生涯,我会继续撷取、品味、反思、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