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罪》读后感——孙轼
这学期借着闲暇时光看完了一整套《心理罪》。心理罪可以说是方木的成长史,方木确实是在一个个圈套和陷阱中逐步成熟起来的。很残忍,成熟的代价是见证着一条条鲜活生命的消失,而自己却无法制止。第七个读者案、孙普案、城市之光,这三个案子中的凶手都是冲着方木而来,那些公众眼中残忍至极的谋杀都只是出给方木的考题,看看这心理界的天才到底有多大能耐,是否能预判出自己的下一步动作。他们的最终目标从来不是那些被害者,只有方木。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大部分被害者都是因方木而死。但这又怪不了方木,他何尝不痛苦,明明知道,却又无能无力。
第七个读者案是全部事件的开端。如果孙梅没有和吴涵发生不正当关系,或者她没有把那封信放进吴涵的书包,一切的一切是否就不会发生了呢?事实上,并没有人看到那封信,而周军却为自己的口无遮拦付出了最为沉痛的代价,成了第一个死者。但是,依照吴涵的出身和性格来讲,即便没有人知道他和孙梅的关系,他也迟早会干出出格的事。自卑,是他的自卑导致了这一切。因为自卑,所以渴望以特别的方式为他人所关注。杀人,确实可以吸引目光。我们无从得知吴涵究竟是否有欲望杀到祝老四和王健,还是方木所提出的“死亡借书卡”的设想推动了他。于是他将杀人进行到底,顺便可以看看方木是否有他想象的那么聪明。整个校园因为自己而终日惶恐,心理学天才为此寝食难安,不可否认,站在凶手的角度,这简直再完美不过。终于一切都了结,方木未曾来得及的告白只能永远烂在肚子里,陈希永远不会再醒来,师大男生二舍再也没有352。那些封存在岁月里的伤痛,就都交由方木来回忆。
在孙普案之前有一起强奸案,当方木查看位于建筑顶层的犯罪现场时,他察觉了罪犯的意图:“他不是在强暴这个女人,是在强暴这座城市。”全篇下来,唯此句印象深刻。
关于孙普案,这篇大概算是方木和邰伟的主场,两个人在最后和孙普的斗争中成为生死之交。这个案子是不同于第七个读者的,吴涵是中途决定考验方木的。而孙普,则是精心策划,他的作案,完全是对方木进行的一场测验。孙普是模仿作案,很可惜,模仿是没有灵魂的。主观地说,我特别不待见孙普,既不像江亚一样有悲惨的童年,也不似其他凶手生活在社会底层。所以,这他妈就是个人渣。魏巍对这种人渣痴心不改九年之后仍为其复仇也真是叫人难以捉摸。
既然说到江亚,那就先讲讲城市之光。坦白讲,除了任川和廖亚凡,其他人的死,我都觉得有点大快人心的意味。如果没有他那狗屁父亲,没有连大名都没有只能被别人狗蛋狗蛋地喊着的遭遇,江亚可以是个好孩子。可是没有如果。所以他到了省城,给了自己全新的名字和全新的生活。然后我们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他遇见了魏巍,甚至深深爱上了她。可是魏巍做了手术变成了植物人【他以为】,所以他杀了那个医生,将尸体浸泡在地下室五个多月没事拉出来鞭鞭以泄愤怒,为了最爱的人。在这之后,对一切不公平的事情进行最公正的制裁——判处死亡,江亚觉得自己是个英雄,是城市之光。当然,民众们,也确确实实是这样觉得的。城市之光的出现恰恰暴露了这个城市最肮脏的一面,你不曾想到那些人民原来是这样热切期望看到他人的死亡,因为他们认为,那就是正义。是的,站在法律对立面的正义。那江亚是不是个大坏蛋?不是的。他收留了在路边捡垃圾吃的二宝,却不曾害他。总有那么一块地方是最柔软的,给魏巍,给二宝,给跳井的母亲。可是魏巍到底是欺骗了他,二宝也被带走,母亲早已离去,江亚最终只是一个人,他还是当年那个杀了父亲之后仓皇出逃的狗蛋,但又不是。但是不管如何,我都恨不起他。
教化场一案在此不作提及。只是那个用自己昂贵的书包交换别人廉价的奥特曼书包的小杨展,骗别人自己叫做贺京的小杨展,在家里大口大口喝着听装可乐只因为廖亚凡说易拉罐能卖钱的小杨展,,不应该死。他说了,要带廖亚凡走。
而从第七个读者到城市之光,暗河是我感触最深的一部。其实暗河的主线也是当今社会最不容忽视的一大问题:拐卖孩子。陆家村是偏僻山村最典型的代表。村长陆天长告诉村民们以后吃穿包他们够,只有一个条件:不许外出也不许和外界联系。只要与世隔绝,就有吃有穿,不用再辛劳耕作个半死也捞不到几口饭吃,这样好的条件,谁不答应呢。是啊,穷乡僻壤的,自由和物质比起来,算个屁。于是他们从此就有了源源不断的物资,吃的用的,都是顶好的。其实,稍微动点脑子想想也知道做的不是什么正经生意。可是,谁要去管呢?可他们不管,方木管。不仅为了老邢和他女儿,还有很多很多人。要不是这件事,我想在方木前二十几年的生涯里,是从未见过真的有这样无视法律的地方存在,一个人死了,可以让他消失的干干净净,没有户籍,你去哪找证据呢?陆海涛算是这样一个泯灭良心的村落中还残存一点良知的人,可是没用,只要村长说的话,就一定照办。到底死于人性的虐杀。外面的世界那么大,他还没好好看过呢。
很多时候,我们不该尝试去理解这个世界。因为我们永远永远无法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