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阅读材料,开发课程资源
-----关于《外语教师专业成长:阅读教研与行动改进》的读书心得体会
高考复习过程中,学生们总会做大量的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很多课堂也被用来校对这些试卷,但是校对的方式却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正阻碍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试卷校对课的几个误区
在平时的教学中和备课组活动中,我们时常有这样的困惑——该如何更有效地校对试卷?大家总觉得校对试卷很花时间,又觉得收获不大,学生也不爱听。在教学实践中和听课观课中,本人发现大部分试卷校对练习课存在着这么几个误区。
1. 阅读理解校对仅重视答案的公布
校对试卷的时候,首先被校对的往往是单项选择题,老师们基本上单项选择题一道道的仔细讲解,同时还做相应的拓展;完形填空部分一般也是比较详细的讲解为主,但确切的说是老师把文本进行了逐句翻译,使学生在中文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理解从而说服学生为什么改选这个答案;校对到这个时候已经差不要一节课了,最后剩下几分钟,老师就匆匆把阅读理解的答案进行公布,并和学生们说:大家阅读理解有问题的课后过来提问,我们现在先把短文改错说一下,于是老师会以非常快速的方式校对好短文改错。就这样一节试卷校对课上完了。那么课后到底有几个学生会去提问这个阅读理解中的问题呢?事实上总是很少,更多的学生是在本节课后把试卷收了起来,再也没深究过对这个文本的理解。
2. 讲解阅读理解仅停留在翻译文本层面
还有一种老师校对试卷的时候非常详细,面面俱到,仔细校对各个题型的各个题目。一份卷可能会校对3节课以上。但是在阅读理解部分老师主要只充当了翻译的作用。老师会这样问:同学们哪篇阅读理解有困难啊?于是老师会对那几篇呼声很高的阅读理解进行逐句翻译,翻译后学生对文章的意思就理解,也就安静了,老师也觉得把问题都解决了。但事实上学生根本没有参与对英语文本的理解,他们只是通过中文知道了意思,就他们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而言,是没有起多大作用的。
3. 教师自身对文本的理解取代学生对文本的体验过程
另外有的教师在自己备课或做题的时候,将文本中与每道题的答案有关的内容事先标注出来,然后在课堂上校对阅读理解部分时,如果有学生提出疑问,老师就会把自己原来已经标注出来的地方读给学生听,并翻译成中文。这样经过老师的中文解释,学生看起来似乎都明白了各题的答案。但事实上,学生们对阅读材料的文本并没有真正的理解。老师只是把自己对文本理解的结果直接给了学生,用自己的理解代替了学生体验阅读,理解文本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做法剥夺了学生参与学习,自主理解文本的权利。更为糟糕的是,有些老师上课过程中还比较霸道,对学生的疑问往往是给予否定,否定学生所问问题的必要性,并把自己的理解成果强加给学生,忽视和遏制了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渴望。
二、这几个误区可能造成的后果
从以上的描述不难看出,这几种校对阅读理解方式其实是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可能会在一下几个方面产生消极的影响。
1.消磨学生对英语练习课的信心和兴趣
在这种教学方式下,课堂中学生所扮演的就是一个倾听答案、记录答案的被动身份;老师则扮演着一个公布答案宣布结果的权威人物。在整个课堂活动中学生始终没能真正的参与,更谈不上对文本理解的体验,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得不到提高,还反而使学生越来越厌烦这样的英语练习课,觉得这样的校对没有收获,没有意思,甚至有学生会质疑高三英语复习课的意义。
2.只见题量积累,不见能力提高
由于传统习惯,在高三最后学期,学生们会做大量的高考模拟题和历年真题。很多学校更是周有周测,月有月考,外加三次模拟考,所以试卷校对是学生日常学习中最为常态化的一种学习活动之一。学生们日积月累地做着大量的阅读理解,可是试题讲解课中老师并未能引领学生们静下心来去体验理解阅读文本的快乐,去理解文本中的语言和篇章结构,去学会理解长句,这样只能事倍功半。很多老师喜欢用自己的中文翻译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殊不知这样的方式其实是不知不觉中剥夺了学生学会自主阅读,理解各类文本题材的机会。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能力势必没有明显的提高。
3.越发浮躁,惧怕阅读
大部分学生做题都有这样的一种体会,尤其是对英语成绩普通的学生而言,做题的时候感觉自己好不容易做出来的,发下试卷的时候,竟然还是错了很多,但老师校对的时候一下子就给出了答案的所在之处,似乎是见非常轻而易举的事情。校对完之后,学生在课堂中所获得的不是知识的收获和学习能力的提高,而是巨大的挫败感与对自身的怀疑。面临一次次的长篇累牍他们不再镇定,只会愈发浮躁和不安,惧怕高考。
三、如何正确对待试题中的阅读材料
因此,正确对待阅读理解材料对学生和教学来说都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那么我们该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个课题呢?从平时教学经验和听课观课经历中可知,在校对阅读课的时候我们应当重视一下几个方面。
1.阅读材料是高三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
许多的高考历年真题和模拟题的阅读材料都是一些专家精心挑选进而改编的文章,这些文章往往紧跟时事,题材新颖,贴近生活,反映当今社会、科技、人文发展,非常值得学生好好研读和琢磨。老师不能只单纯的把这些阅读材料看做高考试题而已,这些材料完全可以作为对高三学生进行阅读教学的载体。是除教科书外的一种极好的课程资源,老师们应该开发和利用好这种课程资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能力。
2. 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对自身角色应该要有充分的认识。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作为国家课程的实施者,英语教师应当努力使语言教学融入生活;作为校本课程的开发者,英语教师更要积极开发课内外的课程资源使其成为帮助学生英语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高三第二学期基本上已经进入全面复习阶段,不再进行教科书的教学,很多学校学生就此脱离文本教学,每天与独立的语法,词汇,和各种试题打交道。作为英语教师应当认识到这些阅读材料所附有的价值,养成开发阅读课程资源的意识,将这些精选的材料补充到阅读教学中来。
3. 精选阅读材料,引领文本解读
首先,老师要为学生们精心挑选优秀的试题,优秀的阅读材料。然后,根据学生的做题反馈情况进行争对性的备课,可能要根据学生的错误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对那些学生不容易理解的英语文本要精心备课,寻找合适的方式带领学生去理解文本体验学习语言的过程,而不是用老师简单的中文翻译取而代学生的理解过程。
下面就以一个案例为例,来说明如何才能更好地利用试题中的阅读材料,对文本进行分析,带领学生体验和理解文本。这个案例是关于2012年杭州市第二次模拟考试中的一篇阅读理解的文本解读。这篇文章虽然不是很长,但全文中所包含的那种具有讽刺调侃的语气并不是学生们容易体会出来的,同时学生也不易理解这样的文章。如这篇文章的第一段:
The honking of horns as anyone who has tried to get more than a few minutes of sleep in New York tell you, is one of the city’s most widely enjoyed common pastimes. But Aaron Naparstek has had enough of it. On one occasion, the 31-year-old website developer approached the open window of a 4x4, waited for the driver to finish honking, offered a polite “excuse me” and then yelled “Ho-o-o-o-o-onk!” in his face, (The fierce was fierce anger.) Then a few months ago he lost his patience and threw three eggs from the window of his Brooklyn apartment on to the windscreen of a car honking loudly below. But the driver threatened to kill him. So, nobly, he chose the path of non-violence. He started writing anti-honking haiku verses-honku, he called them-and taped them to local lampposts:
Oh, forget Enron
The problem around here is
All the damn honking
课堂中老师首先要求学生把段落分成句子,即把各句用数字标出来。然后学生就会知道这段中总共有7句话(除括号中外)。然后,老师让学生找出这些句子的主题词,如第一句的主题词其实就是:the honking of horns is pastimes.如果加上从句的主题词就是:the honking of horns, as anyone will tell you, is pastimes. 通过这样的分解,无需老师的中文翻译学生就自然懂得了这一长句的含义,同时也懂得了如何去理解以后可能碰到的其他长句。接着老师让学生更具上下文关联词来判断第二句话和下句话的逻辑关系,于是学生通过,“but”和“has had enough of it”可以得知第一二句话提出了一个问题。然后继续寻找第三句话的主题词,the developer approached, waited, offered and yelled. Fierce anger. 如此学生就知道这是面对这个问题所采取的第一个solution,但是失败了。如此往复循环,学生就会理解下面几句话的含义。从而概括出本段的主题。在解读的过程中,老师会把对文本的解读概括成图标的样子:
Problem |
Solution1 |
Effect |
Failed |
Solution2 |
Effect |
Failed |
Solution3 |
Effect |
Other haiku started appearing |
这样几段之后,图标就能做成一个outline,成为文章的全景概括图。这样的文本解读方式不仅能促进学生实际阅读能力提高,还能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构成,达到以读促写的目的。
结束语
教无定法,阅读的教学一定要根据文本特征展开设计,不能千遍一律的使用一种方法。但这种走出传统备课模式,开发课程资源,努力走近文本解读的思维和意识值得我们去反思和学习。同时我们教师还要提高自身解读文本的能力,才能正确利用资源开发阅读教学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