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校本培训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师发展  /  校本培训  /  学校校本培训  /  教师读书活动
郑燕婵读书笔记发布时间:2021-03-01 浏览量: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我来二外已经一个年头有余了。记得2016年的八月,我刚来报道的时候,对学校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而这种好奇和学生时代新入学的心情又有所不同,因为不管接不接受,成为一个高中老师都已经是个既定的事实,必须尽快完成一个从大学生到高中教师的角色转换与适应的过程。然而在好奇之余,更是平添了几分刚刚踏入三尺讲台的忧虑感。作为一个从小就特别容易焦虑的人,焦虑的对象通常会很多。比如:第一次课要怎么向学生介绍自己呢?比如:我怎样做才能让学生喜欢我的教学风格?又比如:学生会不会听不懂我在讲什么?我讲的足够耐心和仔细吗?……可以说,在前两个月中我一直在试图引起学生对我和我的课堂的兴趣,不过所幸因为年龄相差不是特别大,又常年混迹在Acfun Bilibili以及steam上,加之现在的孩子普遍早熟,所以和学生交流起来倒也不费力。不久就和学生“打成一片”(当然,我也知道教师和学生毕竟有别,无论如何亲昵,扮演的角色至多是个“小姐姐”)。可以说,这是教师成长的第一个阶段吧,也就是“新手型”教师的必经之路。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与学习,加上夏孟耸、陈梅珍老师、学姐们对我的耐心指导,开展了几次公开课与模课。与此同时,在这期间我也认真听了大量夏孟耸梅珍老师,志萍学姐,温州中学师傅杨仲景的课,加上每个月温州教育局开展的市直属学校新教师培训与师训员单茹茹老师的悉心教导,可以说适应高中课堂教学的时间比预期要稍微快一点,教学水平和在大学实习相比也有了些许的进步。但是,尽管自己已经快要完全适应这课堂的节奏,但是总觉得每次听完课,自己和其他老师还是存在比较大的距离。

 

刚开始我一直以“他们是老教师所以教学经验丰富”、“他们比你年长所以社会经验充足”来宽慰自己,但是越到后面我越觉得有什么东西不对劲。尽管每次课堂氛围都很好,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学生也都能解决得八九不离十,但是一到课后做作业,或者是一到考试,问题就会暴露很多。比如,原本上我在课堂上强调过是重点的东西,也曾经解释过不止两三次的东西,学生自己做题的时候就像突然失忆一样,想不出该用什么知识点来答题,也就是没有“题感”,对知识点并没有真正理解,而仅仅是流于表面,是一种课堂上的“虚假繁荣”。尤其是期中考试之后(不难猜出我所带的6个班级考试成绩不是特别理想),我更是在思考这个问题。

 

起初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又以为是自己不够严格,觉得是“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这一块搞得不够好。所以想方设法搞了诸如“导学案”、“单元复习提纲”、“每周背诵抽查”、“学习互助小组”、“默写”、“课时训练”等东西。其中一些如学案、默写是前人已经搞过的,有没有效果不知道,但是因为是新手,所以就先借鉴参照了;另外那些东西是自己在闲暇之余创新的。两者的初衷都是为了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希望之间“互帮互助”,进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以提高学习成绩,掌握课本知识。但后来实践过一段时间发现这种挖空式的“课前学案”等对学生学习的帮助好像不大,或者说,效果可能有,但收效甚微。可以说,对于学生而言,所谓的“预习”相当于就是“没作业”;所谓的“填空”可能就变成了无脑的“在书上找答案”;所谓的“默写”就变成了公认的“抄书”……也就是说,课堂上存在诸多“假学”的现象。简言之,就是课堂缺乏“高效性”。尽管我花了很多的功夫在搞这些学案提纲上。那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呢?我们该怎样“打假”,让我们课堂真起来,使学生们“少点套路,多点真诚”呢?相信我们都学过许多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理论,那么关于这个“求真务实”的课堂是不是种“空中楼阁”呢?有没有具体的可操作性强一点的策略与模式呢?当然有,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很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在《高校课堂八讲》一书中,我就这种高效课堂模式简单聊聊这个收获与感悟。

 

既然是谈“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首先我们就要来明晰一下这种教学模式的概念。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关于“先学”

看到“先学”这两个字很多人都会把它简单地理解成是“课前的预习”。于是乎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不乏这样一群老师打着“先学后教”的名义给学生布置很多的课前作业。让他们课前把书看完,把相应的习题做完,然后课堂上校对,再开始上新课。但是,这恰恰是对“先学”的误解。因为我们在这里强调的“先学”不是课前预习。而是指“在课堂上”。很多人可能不太理解为什么“先学”不放在课前,而放在课堂上,觉得这样一来原本就要赶进度的课堂更加“没时间”,从而担忧会影响整本书教授的进度。但是为什么这个理论还是强调“先学是课堂上”的学呢?主要原因是课前预习有诸如此类的弊端:

 

前面我提到过“挖空式的导学案”这个东西。原本我们就是作为让学生预习用的一个作业。那么在现实生活中这个学案有什么效果吗?收效甚微。也就是说这个投入和产出是不成正比的。一方面,我们老师要花很多时间做这个学案,另一方面,学生写这个学案通常是“无脑状态”的机械“书上找答案—抄写”的过程,抄完之后很多孩子就随手一扔,再也不会去看第二眼。所以,这种预习作业实质上没有多大意义,多是学生为了“完成任务而写的假作业”;

 

此外,尽管这种课前作业看起来只有两三页,但是在无形之中其实是给学生增添了“额外的负担”。我们知道在现在的这种“学考选考”模式下,高中学生的压力和负担是比较大的。从高一开始就要学习十门功课,每天都有上不完的课写不完的作业。为了及时把作业完成好交差,学生们每天吃饭睡觉洗漱都跟打战一样,哪里还有时间留给自己预习复习。那么此时,如果每门课的老师都想搞个这种“预习小作业”,学生们就真的只能半夜或者早起“暗推”了。而牺牲休息时间的“暗推”其实效果也不大,反而还会影响第二天上课的精神状态。

 

所以,基于这些弊端,该书提出“先学就是在课堂上的先学”。此外,“先学”还强调是在“老师开讲之前”,是一种“在老师积极引导下”的“自我实践、自我探究、自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仅仅是一个“观察者”和“引导者”。也就是说“先学”是有目的、有责任、有时间观念、有教师指导的自主学习活动。而老师除了引导外,还要进行巡视、关注、了解、调查、确诊的工作,但不可对学生“指手画脚”干预,就做个安静的不动声色却又“尽收眼底”的老师。

 

二、关于“后教”

“后教”这个概念和“先学”相比比较简单,不容易混淆。也就是指在课堂上,有了学生“先学”的基础,教师再进行组织、引导学生解决“先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能解决的、理解不深的、不能形成规律的等等问题”。因为前面有了“先学”这一块作为铺垫,所以“后教”会更加有“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

 

当然,除了教师的“后教”,我们还不能忽视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就是说“后教”可以分这样几个步骤:组教(把班级分成若干学习小组,组内互教)、班教(组教不能解决的问题让全班同学一起探讨)、导教(教师进行点拨、引导),从而最终解决“先学中存在的问题”。

 

三、关于“当堂训练”

所谓“当堂训练”就是在“先学”与“后教”的基础上,为了检测学生目标的达成情况,教师通过组织习题、知识回顾等引导学生对“学与教”的内容做出反馈。

 

主要包括这样三个重点:其一是“在课堂上”。当堂训练就要在课堂上完成,所以必须注意题目的筛选,保证题目的针对性、题量的适当性、题质量也要有保障。一定要做到“千忙万忙,当堂训练不慌不忙”。

 

其二,“当堂训练”是“再次学习”,因为前面已经有了“先学”,所以当堂训练要较之前的学习有个“深化巩固”。

 

其三,当堂训练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根据学科不同可以分为:笔头训练、口头训练、思维训练、操作训练等,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到“集中训练”与“分散训练”相结合,以体现当堂训练的“即时性、达成性、反思性”这三个特点。

 

  

而反思这种“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会发现其实它的实质就是新课程理念中提倡的“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调整教学策略”。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让学生去学,去探,去实践,去体验,以充分体现教学的开放性、过程性、实践性、自主性、任务驱动性等特点,使得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接受为探究,从而不断丰富知识,创新精神、减轻负担、增强能力,提高素质。

 

当然,我们说有了这种教学模式还远远不够,作为在教育一线的老师们更要结合自己的学科特点和教学实情,针对性地制定出高效学习的更加具体的课时方案来。教学向来是个等待花开的漫长过程,那么我们就“积跬步,至千里”。教学的长路漫漫,希望你我都能保持最初的对待教育的热诚。共勉之。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