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校本培训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师发展  /  校本培训  /  学校校本培训  /  教师读书活动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后感发布时间:2022-02-18 浏览量:


 2021年年底,学校给每位老师推荐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这本书,我利用空余时间对其进行阅读,感悟颇深。

一、把“剩下的东西”教给学生

爱因斯坦说,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本书就是帮助老师们如何把“剩下的东西”教给学生。

本书的两位作者在课程设计、教育评估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他们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出“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UbD),创造 “逆向设计法”,不灌输学生零散、学了不会用的知识,而是使教学致力于发掘大概念,帮助学生获得持久、可迁移的理解。

那什么是理解?它和知道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理解是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我们如何知道学生达到了这个目标?在当前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情况下,我们怎样才能建设一套严谨的、有吸引力的课程体系,关注理解,注重学生的能力提升呢?

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中回答了这些问题以及其他一些相关问题。自1998年两位作者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UbD)这一理念引入教育领域开始,世界各地很多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应用了UbD框架。通过借鉴大量教师的实践反馈,两位作者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对UbD理念进行修订和补充,用于指导教育工作者的课程体系建设、评估和教学设计。本书以优化的UbD模板为核心,借助各学科领域大量的实践策略、工具和案例,解释了逆向设计的基本原理;对一些关键概念作了清晰透彻的阐释,比如大概念及其基本问题;并关注理解六侧面如何丰富学生的学习。本书为教师、设计者建设课程体系,提供了一条清晰的路径,确保学生获得更为有效的学习体验。

二、“以终为始”,从学习结果开始的逆向思考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压力特别大,好多的名词我不是很理解。看的时候特别吃力。通过网络查询、翻阅资料、同伴交流等方式,渐渐地我对书中的知识有了新的理解:

文中指出:“教师是设计师,他与其他领域的专业人员一样,持有"资格证",是一名专业技术人员。那么,他的一项基本工作就是精致地设计课程和学习体验活动,以满足特定的教学需求。与此同时,他还是一个评估设计师,诊断学生需求以指导我们的教学,使自己和学生,能够检验我们的工作是否已经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而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有三种现象司空见惯:一是为了应试教育而教。教师的所有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提高教学成绩而展开,而测试更像是一种体检,单纯为了应对测试而组织教学,为了有好的体检指标而临阵磨枪,都是些自欺欺人的行为。这样不仅忽视了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提高,更忽视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二是知识缺少系统性。我们不少教师认为,我把这些内容讲到了,学生应对考试就没有问题了;如果我没有讲到,学生就没有学到。其实这样的假设是毫无根据的。因为有些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虽然多但很杂,教师们忽视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没有让学生所学的知识连接起来,系统起来,这样学生便很难做到举一反三。三是教师循规蹈矩或安于现状,不愿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所以导致现在的老师非常辛苦,但工作的效率和效益却不高。

针对现存的这种现象,教师该何去何从?《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这本书,提出了“逆向设计”的概念和方法,可以帮助老师避免走进聚焦活动和聚焦灌输的教学现状。书中指出活动导向的设计不当之处在于只动手不动脑,就算学生真的有所领悟和收获,也是伴随着有趣的体验偶然发生的。而学生根据教材逐页进行学习,尽最大努力在规定的时间内学习所有的事实材料的这种灌输式学习,像走马观花式的欧洲旅游,是没有总括性目标来引导的。那么究竟什么是逆向设计呢?作者认为它是一种“以终为始”的设计,是从学习结果开始的逆向思考,它分为三个阶段:

阶段一,确定预期结果。在这个阶段,需要回答如下问题:学生应该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能够做什么?什么内容值得理解?什么是期望的持久理解?通常要传授的内容量大,设计的时候,需要明确学习内容的优先次序。

阶段二,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我们如何知道学生是否已经达到了预期结果?哪些证据能够证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逆向设计告诉我们:不能根据要讲的内容来思考课程,而是要根据收集的评估证据来思考课程。教师要做评估员,设计适合本节课学习内容的评估指标,以便收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证据,用实证的方式来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目标。

阶段三,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如果学生要有效开展学习并获得预期结果,他们需要哪些知识(事实、概念、原理)和技能(过程、步骤、策略)?哪些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所需知识和技能?根据表现性目标,我们需要哪些内容,指导学生做什么,以及如何用适当的方法开展教学?要完成这些目标,哪些材料和资源是最合适的?

由上述环节不难看出,教师应该明确了预期的结果以及评估的手段之后,再选择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呈现教学的顺序。逆向设计要求教师在开始设计一个单元或者课程的时候,就要通过评估证据将内容标准或学习目标具体化。

常态情况下,教师们明确了教学目标之后,紧接着的动作就是设计教学活动和流程,至于预期的结果、评估证据等,要么没有,要么放到教学设计的最后带上一笔。把我们自己常态做的设计和本书作者所倡导的“逆向设计”做一个对比,相信大家就能从中看出优劣来。

为了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逆向设计”,作者还研发了逆向设计的模板,配备了一套设计标准,开发和完善了一组设计工具,为有志于改变自己教学行为的教师提供了从提示、向导、概念模板一直到案例的丰富的学习支架。

教学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难就难在教材所呈现给师生的学习内容,其背后有许多“弦外之音”,需要师生借助综合性的思考来加以理解。教师自己如果对此没有深入的研究、洞察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要想把教学工作做好是很不容易的。教育工作者要想成功,必须始终站在学习者的角度,理解他们在学生上的纠结与困难。

追求理解的课程设计必须帮助学生们意识到他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接受“灌输”的内容,还要主动“揭示”隐藏在事实背后的内容,并思考它们的意义。知识不能通过教师传授获得,它只能通过巧妙设计和有效指导由学习者自我构建而来。

以上是我阅读本书后的一些浅薄理解,这本书内容宽泛、针对性强,我还要仔细阅读。将这些理论用于我的教学实践,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