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校本培训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师发展  /  校本培训  /  学校校本培训  /  教师读书活动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后感——张敏发布时间:2022-02-06 浏览量: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后感

张敏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是对美国课堂教学中的实际教学设计进行的研究。这本书对我们当前的教学设计和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价值。这本书中有三个地方让我感触颇深,分别为单元教学设计、逆向教学设计和理解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学设计

  当前的教学设计通常是以课时为单位,以物理必修一第二章为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及一个运动图像的专题这三个内容,在书上被分为三个课时,传统设计是按顺序按部就班地依次教授学生,这样的教学设计比较碎片化,不利于学生形成全面而系统的知识网。

这本书中的单元是指一个学习的单元,在教学设计上,教师需要考虑到单元学习目标。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想法:如果将上述三个课时看作是一个单元,可以从运动图像开始教学,在第一章的时候学生对运动图像已经有所了解了,此时直接在第一章的基础上对运动图像做深入解读,包括不同形式的直线、曲线的意义,包括交点、截距、斜率、面积的含义都可以一一探讨,再将这些图像信息用数学方式表达出来,例如匀加速直线运动的v-t图,该直线用数学方式表达出来以后就是速度时间的关系式了,位移时间的关系亦可以用数学方式表示的v-t图的面积来表示。这样一来三节课就是连贯的,看起来就像是围绕着已有的一种运动做的一些拓展,这里通过v-t图像上一条直线,就解决了三节课的内容。三节课这么编排以后就有了连贯性,那么在课时上也可以进行适当的压缩,按照学生的接受能力来判定究竟是一节课?两节课?还是三节课来完成这样的内容,因为不管在哪个地方停下,都不显得突兀。

二、逆向教学设计

我们的教学设计通常是正向的,而这本书上的教学设计包括了三个阶段:确定预期结果阶段,即先确定教学目标,再确定教学内容的优先次序;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即证实学生预期学习是否完成的证据;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即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包括对教学方法、内容和资源等进行预期结果的评估。

正向教学设计中,教师多数只关注如何教,而不是关注学生的学。上述例子中的三个课时同样可以用逆向教学设计的思维去思考,先确定三个课时中所有目的的先后顺序,如是先让学生掌握速度时间、位移时间公式,还是先让学生掌握运动图像专题。评估阶段是对目标达成的评估阶段而这一阶段完全是在开展具体的学生学习活动设计之前这是将评估前置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将评估与学习目标统一起来,根据学习目标进行学习评估。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上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设计正确的体验”。“洋思教学模式”中无论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哪一个环节,其主体都是学生,即教学的全过程都强调学生的活动、体验和个体认识。

三、理解教学设计

本书中的理解指的是教学设计的总目标和根本目标,本书中要达成“理解”的方式有六种,分别是解释、阐明、应用、观察、神入、自知。这六种方式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解释、阐明是第一层次,是认知与叙述的层次;应用、观察是第二层次,是实用与深入的层次;神入、自知是第三层次,是反思与发展的层次。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是一种围绕大概念架构单元的教学设计。大概念是学科的核心,具有内在的可迁移特性,能够将离散的主题和技能联系起来,它是一种概念性工具,可以强化思维,连接不同的知识片段。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围绕大概念设定单元教学目标、预期理解、知识与技能、基本问题,确定教学的优先次序。这与《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强调的“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不谋而合。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