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设计及项目化学习的心得体会
谢辉辉
近年来,随着统编教材的使用,大单元设计风生水起。教师是教育教学的重要一环,而教师的角色作用逐步转换为课堂学习的编织者、观察者、课堂改进的共同体。
作为课堂学习的编织者,我们教师应考虑学习方式的转型,把我们如何“教会”转为学生如何“学会”。
作为课堂学习的观察者,我们要学会关注焦点、捕捉关键、理解学生并构建“大单元”教学。
教师也应当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改进当中,我们应积极参与公开教学,进行教研学术交流,在此过程中不断观察、反思并进行自我提升。
一、设计前要做哪些准备?
落笔“一般项目”(单元名称、设计者、适用年级与班级、课时等)前,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免写写停停导致前后失联。设计前的准备,大而言之,包括如下四个方面:
(一)研读课文或材料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5册共28个单元,其中23个以阅读与写作为主的单元,保留了传统教材文选组合、读写中心的样貌。对此,多层面研读课文是设计最基础的动作。2个整本书阅读单元、3个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主的单元,则需研读整本书和学习资源。特别是《红楼梦》,教师自己没有通读,要有效设计教学与指导阅读,是不可能的。
(二)分析教材
按古德莱德的课程层次划分,教材与课程方案、课程标准都属于“正式的课程”。要设计出基于或超越国家课程的单元教学方案,既要宏观了解统编教材的编辑思想、结构布局,又要把握各单元的内部结构。
(三)浏览课标
教材是依据课标编写的,教材编写最直接的学理依据是课标。教师至少要找出该单元与学习任务群(学习目标与内容、教学提示)、学业质量的对应关系。如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其对应的任务群是“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中的“新闻传媒类”,对应的学业质量是“水平1”(最相关的是1-2,思维发展与提升维度)。教师要细读相关文字,明确该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
(四)估测学情
把握学情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把握学情,国内外都有探讨,却未有普适有效的“绝招”。单元设计之前,固然可以用问卷,但最主要的还是要有依据教师经验的学情估测。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结合学情,教师把一个相对集中大主题、大概念与所用版本教材单元的内容作为一个整体来看,教材的编排是按照主题、大概念来设计的,一个单元就是一个主题,单元的每篇文章或每节教材都是围绕这一主题来选编的,所以教师要改变传统备课“讲一课备一课”的习惯,把一个大单元作为一个整体来安排,提倡大单元备课。在导入新课时要从整个单元的高度来导入,整体感知后再一篇文章或一节教材,体现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编者的意图。
二、如何设置情境与任务?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是离不开情境设置的,这是由素养与情境的关联性决定的。奇泽姆认为,素养有两个要素不可或缺:第一,应用自己的所知完成特定的任务或问题;第二,有能力在不同的情境间进行迁移。夏雪梅强调将本质问题转化为驱动性问题,就在于驱动性问题嵌入了学生更感兴趣的情境。设置情境与任务,宜按如下四环节操作:
(一)选择最符合单元特征的情境类型(宏观类型)
2017年课标提出的三类情境——个人体验、社会生活、学科认知情境,是宏观层面的。仍以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为例,符合该单元特征的情境当为“社会生活情境”。
(二)具体化地思考情境各要素
关于具体化技术,笔者改造了格兰特·威金斯等人的GRASPS任务设计架构[5]178,形成如图1所示的模型。
依据以上模型,从目的、角色、对象、环境、产品或表现等要素具体化情境,看似理性,但在实际操作中还依托灵感。设计的情境,要与任务群特性保持一致。疫情期间,“假如贾宝玉参加了某次家宴,吃了野味,患上了新冠肺炎,传染了五个人,最有可能被传染的五个人会是谁?”这样的设计,之所以为人诟病,与《红楼梦》阅读整体定位不太吻合有关,俗称“不搭调”。
(三)依据单元导向与单元目标,确定核心任务
核心任务,与非核心任务、子任务等相对,是直接指向单元重心的任务,且是与情境相融的。核心任务往往是综合的、开放的、复杂的。不管是核心任务还是非核心任务,均应具有语文性,即与听说读写做等行为相关,成果形式可以是口头、书面、展示的或它们的综合。
情境与核心任务往往一体设计,如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可设计为:
社会生活情境。恭喜你成为校报实习记者!在两周时间内,请你从各大媒体推荐优秀消息、通讯,根据要求写作消息、通讯、时评。这些成果的质量,将决定你是否转为正式记者。
虽然“我是校报实习记者”是虚拟的,但这一任务有其现实基础——学生会常从高一年级学生招收宣传部、广播站、电视台和校报校刊的记者。
(四)围绕核心任务,列出子任务或活动
设计核心任务后,可以顺势围绕核心任务列出子任务或活动。当然,这一步也可留待于设计“学习计划”时一并操作。实践中,画出任务框架很难一步到位,故而两种方式可结合使用。,统编教材已考虑了情境:“每一个学习任务中,前边的引入语都是创设的情境”,“也可以把单元导语视为教材提供的整体学习情境”。即使如此,教材在单元情境设置的统整性上仍留有空白,有待教师发挥主动性、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