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学、选考的临近,“如何围绕新课标新教材实现学选考的有效复习”成为各校老师关注的共同课题。4月14日—15日,第十一届和雅课堂开放周高中历史活动暨温州市历史新课标新教材学考选考复习研讨活动在我校顺利开展,线下活动与线上展示相结合,在特殊的疫情期间,为全市老师提供了交流研讨的平台。
4月14日上午,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胡韵珂老师为高一14班的同学们带来了纲要下《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的教学。课堂以“一带一路”宣传视频拉开序幕,胡韵珂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宣传视频和一带一路沿线图等材料,认识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立足现实后,揭示时代困境,梳理当代世界复杂形势下人类面临的风险与挑战,组织学生探讨经济全球化与“逆全球化”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辩证思维。
4月15日上午,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洪晖兴老师和瓯海区第一高级中学董潇茹老师在录播教室演绎了两节各具风格的高二选考复习课。
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洪晖兴老师展示的课题为选必三第15课《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讲话中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阐述导入课堂,彰显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大国担当,明确本课情感态度基点。通过展示课前学生绘制的本课知识框架范例,引导学生互评,总结绘制知识框架的要点:知识的完整性、逻辑性和关联性,构建本课板书。洪晖兴老师充分运用时间轴,充分利用教材内外的史料,以故宫的保护为例创设历史情景,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明析文化遗产的概念和分类、梳理文化遗产的保护举措、理解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价值,帮助学生建立纲要上与本课的关联性。在师生、生生互动中,有助于学生落实知识要点,丰富思考维度,提升运用能力。
瓯海区第一高级中学董潇茹老师展示的课题为选必一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通过对比辛丑年的两件大事——199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和2021年中美高层战略对话,展现中国外交地位与态度之转变,导入情境。运用高考真题改编题,明确学习要点,用时间轴对新中国建立以来各阶段的外交成就进行时空定位,展开试题演练,并构建本课与纲要教材之间的联系。董潇茹老师引导学生梳理中国建国初期、70年代和改革开放后的背景、核心任务和具体政策,探本溯源,探究当代中国外交的变与不变,凸显时代变革中的中国外交灵活性和立场,最后通过学生对当今中美关系的讨论认识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交智慧,涵养家国情怀素养。整堂课以清晰的脉络,层层递进,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中国在当今国际社会中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的多重角色。
课毕,瓯海中学项洪文老师以《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和《当代中国的外交》为课例,融合对洪晖兴老师的和董潇如老师的教学点评,深入浅出地就高二一轮复习课分享了自己的几点思考。项洪文老师提出,为增强高二一轮复习有效性,建议课堂“贯彻一个标准和一个原则”、“参照两个文件”、“厘清三个维度”、“兼顾四层水平”、“培育五种素养”。教师在研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遵循教学评一致原则构建课堂,关注教材课目、单元之间的结构,并以此为基础对文本进行整合,落实学业水平要求与学科核心素养。有重点地参考与运用教学指导意见和教学参考用书,前者关注学习要点,后者重视立意和关键内容表述的说明。通过纲要和选必的关联运用、单元内课目的联系性和学习聚焦,合理整合教材间、单元间和章节间的逻辑,做到“体要整”;重视导言结构和课题立意,做到“线要清”;以课堂、学案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全面地整理相关知识点,建立五册教材之间的关联性,做到“点要全”。全面兼顾一到四学业水平要求、涵养学生的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项洪文老师高度评价了洪晖兴老师和董潇茹老师的展示课,两节课高起点、低落点,既做到宏观上的引领,又落实了考纲的需要。
4月15日下午,温州市历史教研员王少莲老师通过钉钉直播形式指导开展新教材一轮复习主题教研活动。王少莲老师立足自身的教学实践与思考,分析了三本选必教材的编写特点,通过纲要与选必教材的对比阐述二者的融通之处,从而为接下来的复习安排指明路径。有基于此,王少莲老师分享了中国史、世界史不同模块的复习思路,深入分析历史发展的时空特点分别搭建中国史和世界史的复习脉络,并结合目前温州市高二复习四种不同实践样式进行例说,深入教材和课堂,为接下来的高二选考复习提供了扎实的依据和丰富的范本。
紧接着,北大新世纪温州附属学校、瓯海二高、温州第二十一中学、瓯海一高、温州八高、温州二外、龙湾中学和瓯海中学的高二历史备课组组长对选考复习规划与与方案展开热烈的交流与研讨。组长们分别展示了各校的整体复习思路和规划、具体复习实操举措与困惑。在思维碰撞的火花中,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行而有思,思而行远。本次和雅课堂活动基于新课标新教材推行的世纪教学思考,实现教研相促,为正在推进的历史选学考复习提供了新角度、新方向。
撰稿:杨琦琦
摄影:吴琳、聂踩强、杨琦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