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 高中综合 陈雁夏读书心得
高中校本培训(新)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师发展  /  校本培训  /  高中校本培训(新)  /  高中综合
陈雁夏读书心得发布时间:2023-02-06 浏览量:

一、5%的改变,李松蔚的反馈实验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持续性躺平,诈尸式努力。”不知如何打破这种怪圈。

 

持续地自我怀疑,抑郁焦虑,不知如何走出情绪旋涡。

 

让人疲惫的不是工作,而是工作中遇到的人,职场人际为何让人如此心累?

 

明明深爱,出口却成了伤害,怎样才能停止相爱相杀?

 

一边讨好,一边怨恨,很想活出舒展洒脱的自己,却越努力越拧巴……

 

如果你也陷入这样的撕扯内耗中,我强烈推荐你看看这本书——《5%的改变》,作者是著名心理学家李松蔚。

 

这本书缘起于李松蔚老师在公众号上发起的反馈实验。读者投稿写出自己的人生困惑,李老师给出行动建议,鼓励读者去实践并写下反馈,时间一般为一周,可以看作是为期一周的行为试验。

 

李老师没有扯高深莫测的心理专业词汇,也没有抽丝剥茧地分析问题,对于每个提问的问,他仅是写了一段几百字的回复。然而,很多人却因此得以跳出自己的问题,获得全然不同的体验,魔力在哪里呢?

 

二、人生没有必须抵达的路,改变不是必须的!

 

所有人都抱着“改变”的目的而来,而李老师给出的态度居然是——你完全可以不变。看似矛盾,却另有深意。

 

1、允许不变,是深深的看见和接纳

 

问题背后总有合理的一面:消沉的人也许是在用谨慎的态度回避失败;焦虑的人也许是背负了太多的期待不知拒绝;抑郁的人也许是在用症状为自己获取喘息的空间……

 

在做学生工作中,我会发现有些学生的情绪问题反反复复,深入了解,你就会发现,他们的病不能好,一旦稍有好转,父母的期待、朋辈的压力、未知的恐惧,就会排山倒海压过来,只有躲在“症状”背后,他才是安全的。

 

在你没有能量的时候,你可以先躲一躲,在你没准备好的时候,你可以先不变。正是这种允许,给求助者提供了一个安全空间。

 

一个人越是被理解,越是感到安全,就越是愿意打开自己,面对新的经验,也才越有可能改变。

 

如果你想改变,不妨先试着允许自己不变。看看,呆在当下的状态,对你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2、允许不变,是由衷的信任和尊重。

 

如果我们强烈要求一个人改变,那潜台词就是——“你有问题”、“你不好”。不管你以何种语气何种神色去表达这种期待,当中都会有否定的味道,那双方就会形成对立。

 

在那些被约束和被压制的关系里,人们做出一个违反规则的行为,也许只是为了证明“我可以”——即使这件事本身让他痛苦。

 

要跳出这个怪圈,就要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对方,并相信,他可以自我负责。没有人站在对立面,改不改变都是为了自己,才更可能观照内心需要,做出积极改变。

 

在《住在孤独的城堡里》,求助者困扰自己不愿意社交,自我封闭,李老师给出的建议是继续自闭,并用“幸好我没出去,否则(      )”这种句式寻找自我封闭的好处,他积极尝试后,反而愿意出去了。

 

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方式,与众不同不一定是问题,甚至,选择“痛苦”也有他独特的意义。要不要选择,决定权在于自己。

 

三、改变很难,如何做到无痛又有效?

 

允许不改变,你还要改变吗?这视乎痛苦的程度,痛则思变。现实中,我们最大的困扰是,想变,却变不了。或者,变个几天,又打回原形,甚至变本加厉,犹如节食后的暴饮暴食。到底要怎么做,才能无痛又有效地改变呢?这本书给出了几点建议:

 

1、不要对改变的期望太高,有5%的经验就已经很好了。

 

为什么改变如此困难?因为很多人期待的改变都是大刀阔斧、脱胎换骨。这两个词,光听着都觉得疼,何况真对自己下手?

 

人的天性是趋利避害的,对于痛苦有本能的排斥,需要靠意志力去维持,而意志力是有限资源。当意志耗竭,势必反弹。

 

那要怎么办呢?那就是改变的幅度一定要足够小。小到什么程度呢?李老师的建议是5%。你每天拿出5%的时间和精力做与平时不一样的事,改变就会发生。

 

从不阅读的你,今天先读10分钟。

 

从不写作的你,今天先写100字。

 

从不表达爱的人,今天给你的爱人一个微笑。

 

……

 

甚至,你没有改变任何行为,仅仅进行观察,事情也会变得不一样。

 

比如在《如何走出讨好模式》里,求助的女孩紧紧是花一些时间,去观察一下哪些事是她真的不想做的,哪些事是她其实也愿意做的,她就从“被害者”的模式中走出来。因为她多了一双第三者的视角,发现很多都是她自己的选择,她也可以拒绝,没人可以强迫她。

 

所以,不是180°大转变,仅仅需要扩大一点可能性。改变5%,其他的也会开始松动,像滚雪球一样。

 

2、最小可行动按钮

 

复杂的工作在启动之初,容易让人望而却步。一个好办法就是把工作的第一步设计为一个简便、快速,又能对外界发出信号的动作。一方面阻力够小,做起来没有难度。另一方面也是在向其他人宣告:“我开始啦。”

 

比如,决定开始写书评,我开始有点犯怵。那么多信息,我如何抓取亮点并呈现出来呢?

 

我先发一条朋友圈,简单评论这本书,让大家知道,我要开始阅读了,还会有心得分享。

 

接着,我要求自己在看的过程中用铅笔把有触动的地方画出来。

 

然后,我要求自己再翻阅一遍划线部分,找出三个亮点,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最后,尝试组织成文。

 

第一次写书评,我就这样一步一步写出来了。

 

你想去做什么呢?不妨设置一下你的“最小可行动按钮”,然后尽快行动起来。

 

积极的行动会开启一条“行动让人的状态变好,状态变好又带来更多积极行动”的正向循环链路。

 

一切的关键在于行动。如果你因为状态不好而止步不前,期待着状态变好再行动,这基本不能实现,因为不开始行动,状态不会自己好起来。

 

我们需要做的,恰恰是在状态不好的同时,坚持迈出一小步

 

李老师温暖睿智,另辟蹊径,常给出一些异想天开的建议,带给求助者全新的体验。而作为读者,在惊叹之余,也能得到收获和疗愈。

 

如果你决定改变,就牢记%5原则。5%其实不错了,问题在于,如果你太想要一个彻底的、长久的改变,你就会被挫败、沮丧和自我否定压垮,最后的结果是连5%都做不。你只做到了0%。

 

一点点改变,一点点成长,相信时间的力量,或许某一天回头,你就讶然发现,自己已经如此不同于既往。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