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 高一政治 高一政治必修一生长单1
高中校本培训(新)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师发展  /  校本培训  /  高中校本培训(新)  /  高一政治
高一政治必修一生长单1发布时间:2024-01-17 浏览量:

专题1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

 

一、课标要求

课标内容

质量标准

(1)描述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本质特征

水平1-1知道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特点

(2)解释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

水平2-2理解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3)阐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取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水平3-2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

二、构建体系

 

 

 

 

 

 

 

 

 

 

 

 

 

三、知识梳理

1.原始社会

(1)地位: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________阶段,也是________阶段。

(2)生产力:旧石器时代特点:主要以____________为生。

新石器时代特点:____________和农业开始出现。

(3)生产关系:人们共同劳动,共同占有____________,在生产中结成____________的关系,____________劳动产品。

(4)基本单位:按照____________结成的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

2.奴隶社会

(1)所谓阶级,就是在一定____________中处于不同地位的集团。

(2)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奴隶主________生产资料并____________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________下劳动;奴隶劳动的____________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____________

(3)奴隶制国家产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类社会最早形成的两大对立阶级。

奴隶主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建立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暴力机关。

国家是____________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4)奴隶社会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____________的门槛。

四、通关训练

(一)判断题(正确的填T,错误的填F)

1.那些得益于原始畜牧农耕而使人类实现了定居的地方,大多成为人类文明的摇篮。(    )

2.按照地域关系结成的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    )

3.私有观念是人所固有的,而私有制则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

4.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必然产生阶级。(    )

5.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倒退。(    )

(二)选择题(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

6.从采集经济发展而来的原始农业是一种“刀砍火种”式的低水平农业。原始人一般是先砍倒树木,放火烧光成片的荆棘,然后撒上种子,任其自然生长。作物成熟后,就用简陋的石镰、石刀来收割。从采集经济到原始农业的出现,表明(    )

A.原始人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没有提高    B.生产工具在生产力发展中已起主导作用

C.人类已经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D.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7.6000多年前,我国西安“半坡人”用磨制去来制作石器,他们过着定居生活,食物大米来自栽培植物和畜养动物。据此可知,“半坡人”(    )

①仍处于旧石器时代    ②主要依靠采集天然的食物为生  

③已进入新石器时代    ④正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生产者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新中国成立前,大兴安岭地区的鄂温克人仍处于原始社会。他们共同占有栅栏、驯鹿等生产资料,共同参加围猎等生产活动。他们有一些时候打不到野兽,这迫使他们必须按户平分猎物,以免有人饿死。可见,那时的鄂温克人(    )

①主要以采集天然食物为生    ②保持着平均分配的原始习俗

③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④贫富分化日益加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9.达尔文在环球考察中记述过这样一件事:一个欧洲人来到美洲的火地岛,送给岛上居民一条被子。不料接受赠物的居民却把被子撕成一块块的布片,分给当地的每一个人。该岛上居民平均分配的原始习俗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原始社会人们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  B.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

C.原始社会人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D.原始社会人们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

10.小说《堂吉诃德》的主人公堂吉诃德曾发表过对原始社会的议论。他说,那时候是个“黄金时代”,一切东西都是公有的,没有“你的”和“我的”之分,饿了就采摘树上那累累的香甜果实,渴了就喝那取之不尽的清泉,也没有断案的法官,找不到犯罪的人,人们生活在一个和平与和谐的环境之中。该议论的局限性在于(    )

A.看到私有制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        B.承认原始社会存在人剥削人的现象  

C.认为原始社会是个无组织的自由社会    D.把原始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想象得过于美好

11.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发展,个体劳动逐渐盛行起来生产资料相应地由氏族公有转归家庭私有。私有制确立的标志是(    )

A.贫富分化加剧    B.生产工具私有    C.牲畜私有    D.土地私有

12.在距今4000~5000年的“大汶口墓葬群”中,有一座规模宏大、陪葬品种类繁多的大墓穴,相比之下,许多小墓穴却十分简陋、窄小,陪葬品仅是死者生前使用过的一些工具和陶器。这种分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①私有制的逐渐确立                        ②人们存在着固有的私有观念

③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④氏族成员分化加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阶级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集团。原始社会解体后,出现的两大对立阶级是(    )

A.氏族成员氏族长   B.地主阶级农民阶级   C.奴隶主阶级奴隶阶级   D.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14.在古罗马,奴隶主把生产工具分为三种:“会说话的工具”,即奴隶;“有声的工具”或“哞哞叫的工具”,指如耕牛一类;“无声的工具”,如大车等。由此可见,在古罗马(    )

①奴隶像耕牛一样无人身自由    ②奴隶已拥有少量的生产资料

③奴隶成为奴隶主的生产工具    ④奴隶主没有遭到奴隶的反抗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5.恩格斯说:“在新的设防城市的周围屹立着高峻的城墙并非无故:它们的堑壕成了氏族制度的墓穴,而它们的城楼已经耸入文明时代了。”恩格斯所论述的这个时代(    )

A.早期的国家尚未形成    B.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强制力量已经形成

C.氏族社会还没有瓦解    D.人们依靠习俗和威望来处理公共事务

16.我国从夏王朝开始,奴隶主阶级逐步建立起以国王为中心的一套专政体系,并且通过不断镇压奴隶和平民的反抗,使奴隶主阶级专政得以逐渐加强和巩固起来这表明(    )

①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②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③阶级是原始社会中处于不同地位的集团    ④阶级矛盾是所有国家的主要矛盾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7.遗存或文化传承与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相对应。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

①旧石器——原始社会    ②新石器奴隶社会

②债务石碑—原始社会    ④古文字的发明和应用奴隶社会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8.古希腊奴隶制城邦雅典,在科技、数学、医学、哲学、文学、戏剧、雕塑、绘画、建筑等方面做出巨大贡献。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出现如此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是(    )

A.剩余产品的出现  B.生产力的发展  C.文字的发明使用  D.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

19.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体力劳动是一种低级下贱的事情,只能留给低级下贱的奴隶去做。只有上等人、高贵者才能从事国家、行政管理和智力与精神的发展。柏拉图的这一观点(    )

①是一种站在剥削阶级立场上的偏见    ②忽视了奴隶的生产实践是科学文化发展的动力

③否定了体力劳动对社会进步的意义    ④指出了脑力劳动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0.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人类摆脱蒙味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这是历史的进步。导致这一历史进步的根本原因是(    )

A.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出现   B.文字的发明与应用   C.城市的出现与发展   D.生产力的发展

(三)综合题

21.殷墟是中国商朝晚期都城遗址,距今已有三千三百多年历史。殷墟考古发掘出了大量都城建筑遗址和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丰富的文化遗存。都城建筑遗址城市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合理,是当时东方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考古发掘及其他途径出土的甲骨已超过154600块,甲骨文是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形式,是世界四大古文字之一;出土青铜容器多达4000余件,其中,司母戊鼎是殷墟出土的最大青铜器。

根据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殷墟人”是否已迈入文明时代的门槛?并根据殷墟文化遗址的发现说明其历史进步性。(5分)

 

 

 

 

 

 

 

 

(2)从奴隶制国家及其生产关系角度,分析当时殷墟得以繁荣的原因。(10分)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