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念教学》在对大概念进行理论廓清的基础上,从教学设计的四个维度对大概念教学进行架构,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解释,重点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如“为什么要进行大概念教学。它如何体现素养导向的课堂转型。”全书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对大概念的理论阐述,分析时代转型背景下为什么要关注素养导向的教学,并引出素养导向的本质特征。后面四章从教学设计的四个要素,即目标、评价、结构和方法来具体勾勒大概念实践框架。最后附录中给出大概念视角下完整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案例。
刘徽教授在书中提到:作为一个曾经做过老师的人,我很理解老师们更关心“如何做”的问题,但恐怕在了解“如何做”的同时需要知道“为什么”,“照葫芦画瓢似的教”不仅很有可能偏离方向,而且不具有生长性。从这本书中,我认识到教师教学生要从教专家结论转向教专家思维。变“宽而浅”的学习,为“少而深”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专家思维”,同时通过不同的案例和内容帮助学生建构大概念。
大概念沟通了学科内部的知识,沟通了学科之间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沟通了学校教育和现实世界的路径。也就是大概念反映的是专家思维的知识在新的生活情景中被激活和运用。以前认为的大单元就是这个单元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内容比较复杂,单元设计就是找到这个单元的核心知识,训练基本素养,达到能正确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即可。大概念教学以培养学生素养为目标,以单元为单位实施的。在素养导向下,“单元”的内涵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它不再局限于教材中的一个个内容单元,而是指素养单元,即“单元”是素养目标达成的单位,是围绕大概念组织的学习内容、学习材料和学习资源等的集合。
如何在大概念视角下进行教学设计呢?首先关注“单元”。单元是素养目标达成的单位,是围绕大概念组织的学习内容、学习材料和学习资源等的集合。大概念教学中的单元是一种“素养”单元,而不是“内容”单元,不是单纯地聚集越来越多的内容,而是以素养目标为线索来组织单元,从而迭代累积形成更大的具有意义的认知网络。通过不断重复、反馈和提升的过程,使得学生对大概念的认识呈现螺旋上升的状态。这要求教师在情境中不断给学生提供统合知识与技能来解决问题的机会,并让学生在一次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大概念的理解。在进行单元设计时,教师既要向外看,也要向内看,即同时运行望远镜思维和放大镜思维。前者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要形成一个“从宏观到微观的总体框架”,具有整体愿景,明确最终的目标,后者则需要教师向内深挖从而找到大概念和本质问题。
因此,大概念教学所指的单元具有拓展的结构。单元整体教学中的“整体”,是从建立专家思维的角度来看是否在学生头脑中构成了完整的认知网络,而大概念就是认知网络中的重要联结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单元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