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徽教授的《大概念教学: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设计》一书,以其系统性、实践性和理论深度,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教学视野之门。通过阅读本书的目录与核心框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我对大概念教学的意义与实施路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书中强调,大概念教学的核心是“真实性”,即通过连接学校教育与现实世界,帮助学生像专家一样思考。这一观点直击传统化学教学的痛点:学生往往能熟练背诵元素周期表或反应方程式,却无法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铁为何生锈”“清洁剂如何去污”。这让我反思,化学教学应跳出“惰性知识”的陷阱,以大概念为锚点,重构教学内容。例如,在“氧化还原反应”单元中,可以将“电子转移是能量变化的核心”作为大概念,串联起金属腐蚀、电池原理、光合作用等真实情境,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普遍规律及其在能源、环境等领域的应用。
第二章提出的“望远镜与放大镜思维”令我印象深刻。传统教学中,单元设计常以知识点拼图为主,而大概念视角下的单元应是素养目标的达成单位。例如,在“化学平衡”单元中,我尝试以“动态平衡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为大概念,整合化学平衡(如合成氨)、电离平衡(如缓冲溶液)、溶解平衡(如沉淀转化)等内容。通过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链(如“如何提高工业合成氨的效率?”“人体血液如何维持pH稳定?”),学生不仅掌握了具体知识,更理解了平衡思想的普适性,实现了从“知识累积”到“思维进阶”的转变。
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探讨了大概念目标设计与评价设计。书中指出,大概念是目标的内核,需统合“知识、能力、态度”三维目标。在“有机化学基础”单元中,我将“结构决定性质”作为核心大概念,设计目标时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官能团的性质,更引导他们通过实验探究(如醇与酚的酸性比较)自主归纳结构对反应活性的影响。评价设计则引入真实性问题情境,如“设计一款可降解塑料”,通过分析材料结构、合成路径及环境影响,评价学生的迁移应用能力。这种整合性评价逻辑,有效避免了传统纸笔测试的片面性,更贴近素养导向的要求。
第五章将教学过程比喻为“编织锦缎”,强调准备、建构、应用、反思的循环。在“化学反应与能量”单元中,尝试以“能量转化遵循守恒与效率”为本质问题,引导学生从燃烧反应(具体)入手,逐步建构能量守恒定律(抽象),再迁移至燃料电池设计(应用),最后反思能源利用的可持续性(态度与价值观)。这一过程不仅帮助学生打通了知识间的壁垒,更培养了其科学思维与社会责任感。
尽管本书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框架与案例,但在实践中仍需面对诸多挑战。例如,如何平衡大概念的抽象性与考试要求的具象性?如何设计跨学科的真实性问题情境?这需要教师持续学习、迭代教学设计。
《大概念教学: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设计》不仅是一本教学理论著作,更是一份指向未来教育的行动指南。它让我意识到,教师的责任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成为学生思维进阶的引导者,帮助他们在复杂世界中找到知识的连接点与价值支点。正如书中所言,“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离开学校后,依然能带着专家的思维去解决真实问题”——这或许正是化学教育最美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