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校本培训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师发展  /  校本培训  /  学校校本培训  /  教师读书活动
《大概念教学》读书笔记(王意如)发布时间:2025-02-06 浏览量:

在阅读过程中,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惰性知识的讨论。学生似乎只在某个学科和单元内才显示出学会了这些知识,一旦离开了这些学科和单元,这些知识似乎就很难被激活。大概念教学通过强调知识的迁移和应用,有效转化了惰性知识,它鼓励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使用所学知识,从而实现“温故而知新”。

书中也提到了要变“宽而浅”的学习为“少而深”的学习,学得快不等于学得好,这让我想起了本学期一次专家讲座中学到的,从学习结果维度角度看深度学习,要重视知识理解的深度,要教会学生进行结构化建构和批判性使用,其次是思维发展的深度,最后是意义获得的深度,即该话题的社会性意义和学生本人可持续性的学习素养。从本学科角度,老师要对深度阅读形成科学认识,要关注单词识别对深度理解的意义,阅读理解认知加工有不同的水平和层次,同一认知层次也分不同的难度水平,不同文本内容要素不同的理解水平,同时也要进行情境化、结构化、统整性教学设计,促进学生认知和情感投入,通过观察语言和文化的各种现象,展开比较,识别各种信息之间的主次关系,形成自己的观点。同时老师也需要设计分层递进的阅读理解活动,开展学科融合阅读教学,潜移默化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书中提到了去境脉化的学习未能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价值,学生只有切实感受到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时,他们会有更明确的行动意愿,在遇到充满不确定性或者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时,才能努力克服困难,在完成任务时自我价值也会得到提升,从而开展持续性的探究。其次就是去境脉化的学习没有让学生经历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该过程包括发现问题、界定问题、解决问题,而学校教育中发现问题和界定问题通常是由教材和教师代为完成,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往往是清晰顺畅的,学生很少有机会去自己实践,但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过程更为复杂。看到这一点,我翻开了书本,发现在教学过程中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表面上学生是自己在解决问题,而实际上是在我的引导下一步步去完成的,学生也因此被剥夺了自己去探索的机会。

那么既然去境脉化的学习存在这样的弊端,真实性问题情境的设计就显得非常重要,书中对真实性也也给出了更具体的解释,真实性不等于真实,这就需要模拟问题情境,以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Unit 2“Travelling Around”为例,设计以下真实性问题情境,假设你需要为自己家设计一次为期两周的国际旅行计划。你会如何安排他们的行程?在这样的任务中,学生需要结合自己的家庭情况,考虑旅行目的地、预算、交通、住宿、景点选择、文化体验等因素,并设计一份详细的旅行计划书。

大概念教学的素养目标需要整合性的评价,即学习性评价、学习的评价和学习式评价要相互配合,书中给到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描述,“有效的评估并不是一张快照,更像是收集了纪念品和图片的剪贴簿”,其中一个可视化思维工具给我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相比于概念地图或者思维导图,个人意涵图这个类型可能更适合我的学生,因为学生的水平层次不同,该图可以体现个人差异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用比较灵活自由的形式来反映具体-抽象-具体之间的关系。

书中提到了“要教会学生提出问题”,这一点也是我觉得非常有必要的,在平时的课堂中,为了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都会让学生先进行提问,然而问题的质量确实不能达到我的预期,提问的能力需要教师通过提供示范和支架有意识地去培养,逐渐由教师提问过渡到由学生提问,不仅要能提出问题,还要提有意义的问题。

书中的文字解释了大概念教学,并通过很多具体案例进行解释,但“大概念”这三个字配上教学并非仅从文字中就可以体会,还需要我的不断实践,从成百上千次的具体课堂和教学中不断归纳,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将抽象的原理迁移到新的教学情境中,助力优化教学。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