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 高一数学 高中数学 钟禾喆 大概念教学对数学课堂的重构启示
高中校本培训(新)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师发展  /  校本培训  /  高中校本培训(新)  /  高一数学
高中数学 钟禾喆 大概念教学对数学课堂的重构启示发布时间:2025-02-09 浏览量:

从解题训练到思维建模:《大概念教学》对数学课堂的重构启示

 

刘徽教授的《大概念教学》如同一幅精准的数学思维导图,将核心素养的抽象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路径。书中提出的“大概念”框架,恰似数学定理中的公理系统,为高中数学教师提供了重构知识体系的逻辑支点。在高考压力与素养培育的张力之间,这本书为数学课堂转型指明了突围方向。

 

一、数学本质的再发现:大概念的解码与重构

数学学科的大概念不是某个具体公式,而是贯穿知识体系的认知范式。书中“结构关联性”理论启示我们,数学教学应从碎片化知识点转向系统性思维建模。例如“函数”作为统摄性大概念,可串联起方程、不等式、数列、导数等模块。当教师以“变化与关系”为内核重组《函数》单元时,原本割裂的一次函数、三角函数、指数函数便形成了认知网络。这种重构让学生意识到:数学不是解题套路堆砌,而是用符号语言描述世界规律的思想体系。实践中需警惕“伪大概念”陷阱——若将“圆锥曲线”简单标记为大概念,而未提炼其“几何代数化”的学科本质,则难以实现思维迁移。

 

二、逆向设计的数学实践:从解题机器到问题解决者

书中倡导的逆向教学设计,在数学课堂中体现为“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的任务驱动。某实验校在《统计与概率》单元中,摒弃传统刷题模式,设计“城市交通优化方案”项目:学生需自主收集路口车流数据,建立概率模型,用置信区间论证信号灯配时方案。这种设计倒逼教师将“数据抽象”“随机思维”等素养目标转化为具体表现性任务。课堂因此转变为思维工坊,学生经历“问题抽象—模型构建—批判修正”的完整数学化过程。评价维度也随之拓展,除了计算准确性,更关注模型解释力与创新性,这与新高考数学命题趋势深度契合。

 

三、突围现实困境的破局点: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深耕

大概念教学落地面临三重现实阻力:课程标准与教材编排的错位、教师学科理解力的局限、应试文化对教学时空的挤压。某省重点高中教研组的实践颇具启发性——他们将《立体几何》与《空间向量》整合为“空间结构”概念群,通过3D建模软件创设真实问题情境,但每周需额外增加2课时。这揭示出改革需要制度性支持:教研部门应提供重组教材的“白名单”,学校需建立跨学科协作机制,而教师则要提升“元认知”能力,从更高维度把握学科本质。

 

刘徽教授的著作让数学教育者清醒认识到:比学生学会解压轴题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建立“数学理解世界”的认知框架。当我们的课堂开始用大概念照亮知识迷宫,那些曾被视为应试利器的公式定理,终将转化为学生剖析现实问题的思维手术刀。这条路虽布满荆棘,却正是数学教育回归本真的必由之径。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