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流程题中的成份推断类题型一直是学生失分比较多的题型之一,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在此类题型上的得分率一直是我的研究目标。我先让学生回顾化工题中有关成份推断的题型有哪些,再引出这些题型的考点是什么,然后讲解解题策略,再通过实例分析进行指导,最后让学生完成学案上的习题并进行讲解和讨论。经过一节课的复习,我的教学目标基本实现,但也有做的还不够好的地方,现我对本节课的优缺点进行反思如下:
优点有:
一、采用专题课教学,效果显著。以往都是就题讲题,归纳性和针对性不强。一讲就是一题,既浪费时间又达不到提升较弱题型的目的。上课形式守旧,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当然几次下来得分的依然得分,失分的还是失分。
二、上课思路清晰,从题型到考点,再到解题方法。通过本节课学生心里有了方向,他基本知道做这类题的时候应该如何思考,怎样解答。不再像以往一样迷茫无措。他明白化工题中只要涉及到滤渣、滤液、副产品、母液和可循环利用物质的推断都是一类题,考点就是物质之间的转化,抓住这个再结合整个流程中的加入和出来的物质,基本就能推断出来了。
三、讲练结合,做的及时巩固。跟之前的只讲不练或者只练不讲不同的是,这节课就讲成份推断,准备的习题也都是与之对应的,学生掌握方法以后就可以试着去做。不懂的可以讨论。做到当时学当时就掌握。
不足之处:
第一,因为采用专题课的形式,师生互动多了,学生对这样的新事物表现出极大新鲜感,同时也出现了问题,激烈的师生互动环节,显得课堂有点时间不够,意犹未尽。
第二,学生基础不好导致他解题时依然存在之前的问题。学生对题型和考点都很熟悉了,也知道该怎样解题,但是回归到物质之间转化,尤其是氧化还原反应时,部分学生因为基础不好导致解题时磕磕碰碰,不是很流畅。对于稍微复杂一点的流程题,还是显得很棘手。
第三,漏掉了学生自我总结的环节。因为当时的疏忽,没有设计这一环节。其实这个环节非常的必要。所以我只能从后面的考试和练习中来观察这节课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