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高中地理教师,在核心素养导向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如何通过作业与命题落实“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四大素养,是教学核心探索方向。暑期研读袁东波主编的《核心素养导向的作业与命题设计》一书,其“理论阐释+实践案例”框架,系统解答了“作业如何摆脱机械训练”“命题如何锚定素养目标”等问题。结合高中地理学科特点与教学实践,现将心得梳理如下:
一、分层作业设计:适配地理认知差异,实现分层递进
本书明确提出,分层性作业与命题“内容和形式应因人而异,不同层次的学生可选择不同类型的作业”,且需“在对学情深入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层次划分”。高中地理知识兼具基础性与综合性,学生认知水平差异显著,统一化作业易导致“部分学生跟不上、部分学生无提升”,分层设计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一) 基础巩固类作业:筑牢地理知识根基
本书强调,基础类作业需“立足于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帮助学生“逐步掌握知识和学习方法,获得成长的信心”。高中地理中的地图三要素、气候类型分布、地质构造等核心概念是学习基石。例如“大气环流”教学后,可设计“绘制三圈环流示意图并标注气压带、风带名称”的作业,通过绘图强化“气压带风带形成原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后,布置“默写昼夜交替、地方时计算规律”的作业,确保学生扎实掌握核心概念,为后续复杂知识铺垫。
(二) 知识应用型作业:培养地理综合思维
本书指出,提高类作业应“包含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训练及其变式、一般综合题”,旨在“提升学生知识应用能力”。高中地理知识关联性强,如“城市化”与“人口迁移”“城市功能分区”紧密衔接,可设计“分析城市新区人口迁入与商业设施分布关联性”的作业:提供人口数据与设施分布图,引导学生整合知识,通过数据解读判断人口对设施布局的影响;“农业地域类型”教学后,布置“比较东北商品谷物农业与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区位差异”作业,实现知识变式应用。
(三) 开放探究类作业:提升地理创新能力
本书提到,创新探究类作业具有“内容开放性、过程探究性”特点,需“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性”。地理学科实践性强,可结合本地情境设计作业:“水循环”教学后,布置“调查城市内河污染现状,分析来源并提治理建议”,要求学生通过实地观察、访谈开展探究,将知识应用于实际;“地表形态的塑造”教学后,设计“探究本地山体岩石类型与地貌特征关系”作业,引导学生通过野外考察深化理解,培养实践力与创新意识。
二、实践作业设计:联结地理知识与生活,激活实践能力
本书专题二指出,实践类作业“是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结合点,可扩大学生知识领域,提升综合能力”,并按“查找类、体验类、操作类”划分类型。这与地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属性高度契合,能有效激活地理实践力。
(一) 信息搜集类作业:提升信息处理能力
本书提出,查找类作业“强调对学生查阅资料能力的培养”,学生可“巩固知识、开阔视野,提升信息搜集与分析能力”。例如“区域农业发展”教学前,布置“查找东北与美国中央大平原农业的地形、气候、技术资料,整理对比表格”,为课堂分析提供素材;“气候类型”教学前,设计“查找本地近10年气温、降水数据,绘制图表并判断气候类型”作业,引导学生通过气象官网获取权威数据,提升信息处理能力。
(二) 情境体验类作业:强化区域地理思维
本书认为,体验类作业“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获得情感体验与技能收获”,能“培养实践品质与人文情感”。例如“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教学中,组织学生“走访山区与平原村落,观察聚落形态、交通布局差异”,直观感受“地形影响聚落规模与形态”的规律;“城市化”教学中,布置“体验城市早高峰通勤”作业,记录通勤方式、耗时及城市问题,让学生在体验中理解“城市化交通压力”,增强感性认知。
(三) 动手操作类作业:促进知识转化应用
本书强调,操作类作业“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立体掌握知识,加深理解”。高中地理中“地质构造”“地球公转意义”等抽象知识,可通过操作具象化:“地表形态的塑造”教学后,设计“用橡皮泥制作褶皱、断层模型”,让学生通过挤压、拉伸观察地质构造形态;“地球公转意义”教学后,布置“用乒乓球、手电筒制作公转模型,演示二分二至日位置”作业,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实践,提升转化能力。
三、情境命题设计:锚定地理素养目标,优化考查方式
本书专题一指出,命题需“体现目标性、思想性、综合性、开放性”,避免“单纯知识记忆考查”,需将核心素养融入试题情境。这为高中地理命题提供明确方向,可从三维度设计试题。
(一) 基础素养命题:聚焦核心技能
本书提出,命题的“目标性”指“有清晰的学习与评价目标”,需“依据学情、课程标准确定方向”。高中地理的“地图阅读、气候判读”等基础素养,可通过命题考查:设计“等高线地形图判读”试题,要求“判断地形类型、算相对高度、选登山路线”,直接考查核心技能,确保基础素养落地。
(二) 核心素养命题:渗透价值引领
本书强调,命题需“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树立正确价值观”,通过情境“让学生参与生活体验”。例如设计“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题:创设“某地区计划将旱地改水田”情境,提供气温、降水、地形资料,要求“评价合理性并提污染治理建议”,既考查知识,又引导学生用综合思维权衡人地关系,渗透人地协调观。
(三) 跨学科融合命题:拓展思维广度
本书“学科交融式命题”示例表明,命题可“拓宽视野,强调多学科综合”。例如引用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设计“分析平原与山寺花期差异地理原因”试题,考查“海拔影响气温”知识,兼具文化底蕴;结合生物学科设计“生态廊道建设”试题,“从地理与生物角度分析廊道必要性”,实现知识整合,拓展思维广度。
四、多元评价体系:完善素养反馈,促进全面发展
本书提出,作业评价需“体现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可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价”等多主体方式,“针对结果、过程、态度等多维度评价”。地理作业的实践性与开放性,更需多元评价确保反馈全面。
(一) 教师精准评价:兼顾过程与结果
教师评价需结合地理作业特点,不仅关注“知识正确性”,更聚焦“素养表现”。例如评价“内河污染调查”作业,从三方面入手:①结果:污染分析是否全面、建议是否可行;②过程:观察细致度、数据采集科学性;③素养:是否体现实践力与综合思维,并通过鼓励性评语引导学生提升。
(二) 学生自主互评:培养反思意识
学生自评与互评需围绕“知识应用、思维方法、合作表现”展开。例如“地形模型制作”作业,组织学生自评“说明设计思路与知识对应点”;互评时制定“模型准确性、解释清晰度”标准,引导相互提改进建议,通过反思深化知识理解,培养批判思维。
(三) 家长协同评价:拓展评价维度
本书强调,多元评价需“借助多种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家长可参与生活化作业评价。例如布置“记录家庭一周用电量,分析用电高峰与季节、习惯的关系”,由家长协助记录数据,评价学生“数据整理认真度、分析逻辑性”,反馈学习情况,让学生感受“地理与生活的关联”。
五、结语
《核心素养导向的作业与命题设计》为高中地理作业与命题优化提供“可操作、可迁移”的框架。作为地理教师,需以“分层适配认知差异、实践激活能力、命题锚定素养、评价完善反馈”为思路,将四大地理素养融入全流程,摆脱“机械训练”“单纯知识考查”,让作业成为“素养生长土壤”,命题成为“素养考查窗口”,引导学生从“学会知识”走向“会用地理思维解决问题”,实现核心素养落地生根。